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走进佛法

关于心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0-04-28

01:只要有比欲望更强的觉知,心就不会被欲望控制

弟子:上师,只是我想吃苹果,这是一个欲望,假如我对这个欲望不认知,没有识别它是一个欲望,那我能对这个欲望保持觉知吗?保持觉知是我得先知道它是什么,对吧?

上师:觉知的范围是很广的,连小孩子都有觉知,但觉知有强烈和不强烈,也可以说有敏锐和不敏锐的区别。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觉知更敏锐,心比较乱的时候也有觉知,但觉知不是很敏锐,我们感觉不到。能所合一的觉知和能所分开的觉知区别,能所合一的觉知是非常敏锐的,能所分开的觉知相对来说不敏锐。

例如瓦数非常高的灯泡,特别亮,亮得刺眼,但这个灯泡的光跟阳光索引的话,就恰好非常弱了。灯泡的光本来是很亮的,在非常黑暗的房间里,灯的开关一打开,房间就非常亮了,但在有阳光的地方,有没有灯都没什么区别。灯泡的光和阳光这两个都亮,但一分为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样的道理,完全能所分开的觉知,心静下来时的觉知,心混乱时的觉知,也有敏锐和不敏锐之分,有很大的区别;接近能所合一的觉知和二元特别强烈的觉知,敏锐的程度完全不一样;接近能所合一的觉知和完全能所合一的觉知,又不一样。

弟子:所以觉知只谈敏不敏锐,不谈我认不认识这个对象是什么才有觉知,对吗?

上师: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其他什么欲望,欲望非常强烈的时候,如果出现一个比这个欲望更强烈的觉知,那么心完全不会被这个欲望控制。比方说马路边有很多灯,晚上开着灯感觉非常亮,但白天阳光一出来,即使开着灯,灯也不会一点都不亮了,跟没有开灯时没什么区别。一样的道理,贪欲,嗔恨,可能可能嫉妒等非常强烈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更加强烈的觉知出现的话,它们就完全影响不了我们的心了,它们都是在心的表面上。

大海是根本,海面和海底都是大海的一部分或叫一面,同一个大海有海面和海底两面。海表面的波浪再怎么大,也完全影响不了海底,连海底都影响不了,就更加影响不了大海。当我们非常重视海浪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海底,更加丢失了大海,这时候会非常恐惧。

弟子:纠正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是特别重视情绪,而不是情绪里面不想出来啊。

上师:不是不想出来,是出不来,我们往昔非常浓厚的习气还存在,被习气推动,就会有欲望呀。这样我很喜欢吃甜的,这不是我的欲望吗?甜的反面就是藏地原来没有苦瓜,来到汉地才接触到苦瓜,一开始我不喜欢苦瓜,但曲花(上师管家)非常喜欢吃苦瓜,然后我吃着吃着现在也喜欢苦瓜了,这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不过是一种本能反应吧,我吃甜的会觉得津津有味,不想吃酸的,对酸的东西特别敏感。南方有很多柚子,我一点都吃不了,你们吃柚子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都觉得牙酸,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很多人都说柚子营养好,但我一点都都吃不下。

有特别强烈的喜欢,不知不觉就会追求,同时不知不觉就会取代它的反面。大家都喜欢漂亮,尤其是女孩子特别突出漂亮,各种整容啊,化妆啊,非常重视,特别追求漂亮,自然就会非常反感严重,丑陋啊。没办法呀!追求和替代是相互依存的,就好像明亮和黑暗一样。有些非常喜欢明亮的人,不知不觉就会变成黑暗;有些喜欢黑暗的人们,不知不觉就会偏置明亮。就像我们现在这个房间窗户很大,窗帘不拉下来就很亮,有些人看着就要把窗帘拉下来,因为不喜欢明亮,而有些人就喜欢把窗帘全部打开,因为很喜欢明亮。

弟子:觉知特别敏锐的时候,追求和替代都没有吗?

上师:还是有,但觉知敏锐的话,追求不会特别强烈。刚才我说追求和占领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体的两面,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一切都是一体的呀!我们要知道,追求和承认这两个当然也是一体的,不是一面。

假如你非常喜欢吃苹果,真的苹果放在你面前的桌子上-当然其实也不是真实的苹果,应该说是相对真实的苹果。你看到它了,因为喜欢吃,自然而然就会伸手去拿。但如果电视里有个苹果,你不可能伸手去拿,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电视里的苹果是假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伸手去拿面对的苹果呢?因为你不知道这个苹果也是假的。

弟子:但是现相上来说它是真的呀。

上师:这就是我们的概念和追求,现实中把苹果拿起来吃,和晚上做梦梦到苹果伸手拿来吃,不是一样吗?梦里苹果的味道跟现实吃的苹果味道一模一样啊!我们认为现在面前的苹果是真的,这是一种能所分开的认知,当彻底能所合一的时候,看见面前的苹果就像看电视里的苹果一样,一定要伸手去拿的意识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弟子:所以觉知越敏锐,就代表越来越接近真相了,是吗?

上师:对啊。假如你非常喜欢的人出现在面前,你不知不觉或者说情不自禁就想跑过去抱一下,但你在电视里看到他,你会想跑过去抱一下电视吗?不会的。

弟子:觉知带有分别念吗?

上师:当然。

弟子:但能所合一的觉知就不带有分别念?

上师:当然,这个分别会慢慢减弱。贪心也是一种分别,我们认为贪心的对境是非常真实的、是完全单一独立实存的,有这样的心理暗示的话,不仅会贪,还会非常执着。我们怕的不是贪,怕的是执着,佛教的专用名词叫执着,用世俗的话来说叫迷恋,投入进去了,怎么都拔不出来。

一个人以前伤害过你,后来他改变了,现在对你非常好,但你心里还是会不知不觉对他有一种排斥,会拉开距离,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还是执着于他原来伤害过你,在这个点上拔不出来,所以不知不觉就会排斥他,会拉开距离。如果你已经放下了他原来对你不好的事情,知道他现在对你很好,怎么还会跟他拉开距离呢?

原来他对你非常好,现在你们关系不好,成为敌人了,你对他又讨厌,但又不会生起彻底的讨厌,原因是什么?因为你还在之前“他对你非常好”的那个点里没有拔出来。如果拔出来了,过去和现在会分得很清楚,过去不是现在,现在也不是过去,不会混淆这两者。心里又讨厌,又不能彻底讨厌,几天看不到心里会不舒服,看到了又觉得讨厌,既有讨厌的成分,又有喜欢的成分,这就是一种纠结。

弟子:这是来源于对无常的不了解吗?

上师:这个也有,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什么呢?

弟子:最主要是执着,是心。

 

02:因缘和合时心存在,因缘不和合时心不存在

弟子:过去心是不可得的。

上师:那现在的心和将来的心可得吗?

弟子:如果要那样说的话,也不可得。(众笑)

上师:好,这样的话那这个心就没有了?有的话,在哪里?没事,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是针对你,这个问题对大家都有帮助。

弟子:以我现在的情况来讲,我觉得心是存在的,虽然书上说不存在,但我没证得。

上师:对,现在自己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就怎样来找,书上讲的,了义与不了义都有,自己的境界认为心是有的话,就找一找。有的话,它是在什么地方生起的?它应该有一个来处,也可以叫生起处,然后再找去处,还有来处和去处的中途应该有一个住处。心从哪里来的?心往哪里去的?中途是在哪里住的?从头到脚、里里外外找一找有没有心,从头发开始,到头皮、头骨,下来一直到脚,然后从皮肤开始,从外到里找,从里到外找,能不能找得到心呢?

弟子:找不到,要说它真正在一个地方,其实也不是,但有很多体验。比如说有的人虽然比较瘦弱,但他做事情很有毅力,就感觉他从内心里散发出一种力量,在这个位置(指心脏)很有力量。再比如说看见自己很喜欢的人,会觉得很欢喜,要是有很痛苦的事情,比方说失恋了,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指心脏)好酸的感觉,这些都是自己的体验啊,总感觉心在这个位置(指心脏)。

上师:对,一切唯心造。我们很多人把心脏当做心了,但心脏就是心脏,不是心。现在科学发达了,“心脏”能移植了,但移植“心”是完全不可能的。心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心脏移植了后,有可能这个人的性格会变,但不可能完全变,有可能变几天或者几个月,后面就跟原来一模一样了。心脏是心的一个工具而已,不是心。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心脏是有颜色、有形状的。

弟子:那怎么去定义这个心呢?给它一个概念,这样我们在认知的时候,稍微清楚一点。它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但它确实是在发挥着作用吗?

上师:对,是有发挥作用。比如这么掐一下,这个疼是谁感觉到的?就是“心”感觉到的。被掐的时候特别疼,疼的时候,心是不是在被掐的地方呢?我们认为它应该在这里,但同时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掐一下的话,如果它真的在这里了,那另一个地方应该感觉不到呀!但实际上,两个地方同时能感觉到疼。这样的话,心在哪里?心有没有?

不能说心没有。我们成佛,是心成佛,堕落地狱,也是心堕落地狱,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心来感受的,一切什么都想得出来,也是心来想的,所以不能说心没有。以前科学说我们的思想是大脑的产物,现在科学又变了,世界上发现了十几个完全没有大脑的人,他们的思维能力比有大脑的人还快。现在科学说大脑是最主要的工具,另外还有一个控制大脑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现在还不太清楚,科学目前就是研究到这个程度。

一切的一切都是心来感受的,不能说心没有,但也不能说有。有的话,肯定能找得到啊,但无数年已经过去了,一个人都没有找到过心,佛都没有找到过,所以不能说有心。佛说找不到心,我们就不找了——不是这样。自己要去找,再怎么找都找不到,生起这个确信,这是最重要的,然后就安住在“找不到”的状态中,这个“完全找不到心的状态”就是我们安住的对境。

达摩大师的弟子请师父给他安心,师父说,“你把心拿出来,我给你安”,拿出来是什么意思呢?心没有,要怎么拿出来呢?想拿出来,也拿不出来呀。“你拿出来,我给你安”,他拿不出来,在拿不出来的状态中安住,这就是“安”。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完全找不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安住,不过这是从胜观的角度来说的,寂止的角度来说,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弟子:我感觉心无处不在。

上师:那满身都是心,脚底也有心,头上也有心吗?

弟子:我觉得有念头了,心就起了。

上师:念头是哪里起来的?如果没有海,不会有海浪吧?如果没有心,还会有念头吗?

弟子:不会。

上师:海浪是不是海水?

弟子:是。

上师:念头是不是心呢?

弟子:是。

上师:你有多少念头呢?

弟子:很多。

上师:这样的话,你是不是有很多的心呢?

弟子:不是。

上师:“念头是心、念头很多”不是你说的吗?这说明心很多了。

弟子:心不多,念头多。

上师:那心在哪里?你有一个还是两个心?

弟子:一个心。

上师:但你刚才说心无处不在,一个心怎么会无处不在呢?一个的话,那在东的时候,西就没有了,在头上的时候,脚上就没有了。如果你觉得心在头上,一个人用针扎一下你的脚或者头,心能不能感觉得到疼呢?肯定能。这样的话,心又不是一个了吗?心有还是没有?

弟子:我觉得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它是相对的。

上师:“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这是相对吗?心是跟谁相对呢?必须有两个才能相对,一个不能说相对呀。

弟子:心不能说存在,也不能说不存在。因为因缘和合的时候,它会有现相上的存在,实相上来说它是不存在的,它不是单一、独立、实有的。

上师:你刚才说因缘和合的时候出现这个心,因缘不和合的时候就不出现,那什么时候因缘和合?

弟子:能所分开的时候。

上师:能所本来是一体的,但我们现在感觉能所是分开的。这个杯子在的时候,“这是我的杯子”的心会示现,这个杯子不在了,“这是我的杯子”这个心是没办法存在的。能所合一的时候,就没有心了,能所合一的时候只有心性。它完全是真理了,实相完全示现的时候,假相就没有了,有假相的时候,实相不是没有,只是被淹没了。

心,既不能说没有,又不能说有,这样说可能有的人理解不了,我们举例来说。心,就如水中月和彩虹一般。

水中月,不能说有——如果有的话,捞一下应该能捞上来,但我们捞不上来,到处都有水坑,到处都有水中月,如果真能捞出来,我们也不用担心夜晚黑暗了,水中月捞出来到处挂着,应该是特别亮的;摸一摸,也摸不着,所以不能说有。但我们看得见它有颜色,有形状,飘在水面上,显现上有,所以也不能说没有。水中月,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水、感知者,这三者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消失了,水中月就没有办法成立了,心也是这样。

天上的彩虹也是一样的,看起来有,很漂亮。小时候有些小孩子觉得彩虹很漂亮,追着跑,想抓住它,但跑得很远都抓不到,彩虹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现在汉地人去藏地,看到彩虹会非常兴奋,内地不容易看到彩虹,为什么呢?因为空气污染。彩虹出现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空气非常干净,还有刚刚下过雨,雨很快下完了,太阳光在这边照射,另外一边还有乌云,空气中有水分,这几个因素和合了,就会出现彩虹。空气污染了,就看不见彩虹。藏地彩虹是很普遍的,经常看得到,所以觉得没什么,汉地人不容易看到,所以很兴奋。

我们的心就像水中月和彩虹一般——因缘不和合的时候,没有;因缘和合的时候,有。

 

03:我们认为现实非常真实,而沉迷其中,死在其中

弟子: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像水中月一样对吗?

上师:对,我们认为现实是非常真实的,而沉迷其中,死在其中。我学小学课本时,看过猴子捞月的故事:一口井里面有月亮的影子,一只小猴子看见了,以为月亮是真的,想把月亮捞起来,但它够不着,就找来伙伴们一起捞。于是它们一个拉一个,这样垂挂在树枝上,最下面的那只猴子就够得着水面了。它伸手一碰,水一动,月亮就没有了,猴子们一下子很慌乱,一阵骚动,树枝就断掉了,结果它们全部掉在井里,被淹死了,这不是死在其中吗?

如果我们知道现在只是因缘和合的现相,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我们就不会迷恋,不会执着,我们还是一样地生活,但不会有特别执着的心。

弟子:是不是把贪嗔痴慢疑都去掉了、转化了、没有了,就可以看到真正的月亮?

上师:就拿刚才的猴子来说,如果它们的心没有一味专注在井里面的假月亮上,有一只猴子抬头看一下天上,知道月亮在天上的话,大家就都不用死在其中了。

弟子:不是这么简单吧?佛陀时代的人最开始也知道真的月亮在哪儿,但这么多人中很少有成为佛陀的呀。

上师: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月亮代表着真相、真理。佛陀开始只是普通人,明白真相后经过实修才成佛的。别的宗教来说,他们的教主、神永远都存在,但佛教里的佛陀并不是永远存在的,他示现跟凡夫人一样,从小到大长大。传记里面说,佛陀开始没有见过老人、病人、死人,有些人觉得这些连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佛陀是不是太幼稚了呢?当然不是。

佛陀为什么没见过老人病人?一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没有电视、电话,隔壁村子的消息都完全不清楚呀,几个月过去了都不知道。对我们现在来说,全球的信息都特别清楚,地球另一端发生什么事情了,我们立马就能知道。二是,他当时的身份、出生的环境不一样,他是王子,有人预言王子会出家,国王很担心,于是下令不让他接触任何的老人、病人、死亡的人。后来,佛陀长大了,他出游的时候看到了老人,他想我会不会有一天也会老呢?旁边的人说会的,给他解释。他看到病人,也问这是怎么回事。后来,佛陀寻找出离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方法,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佛果。

 

04:上一刹那与下一刹那的心已经不是同一个心

弟子:上师,一般我们凡夫人感觉心是一直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也有心不存在的时候,对吗?比如进入深度睡眠,或者被人一棍子打晕了,这时候没有因缘和合,心是不是不存在了呢?

上师:对呀,这个时候因缘就断了。被打晕了,还没有死,这时候身体是完全感觉不到的,再比如有些人被打了麻药,即使身体的器官被拿走了也感觉不到,但他们并不是永远都处在感觉不到的状态啊,当因缘重新和合的时候,又感觉得到了。

我们凡夫人知道心不是实存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存在,我们目前还感觉不到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其实上一刹那的心和下一刹那的心已经不是一个心了。粗略来说,我们会认为今天看到的河跟昨天看到的河是同一条河,事实上昨天看到的河水早已经流到海里去了,今天看到的河已经不是昨天的河了。

一样的道理,心不是实有存在的,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粗糙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能够感觉得到心,这是一种粗大的分析。但细微来说,我们还感觉不到上一刹那和下一刹那已经不是同一个心了,它已经变化了。如果上一刹那的心和下一刹那的心是同一个心,这就说明心是恒常的,但心是无常的,会刹那刹那变化。

我们看一个人,会认为今天看到的和昨天看到的是同一个人,但实际上不是呀!如果昨天看到的和今天看到的完全一样,一点变化都没有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恒常的了——西游记里说唐僧的肉吃了长生不老,是恒常的话,就不会老了——这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感觉不到他的变化而已。

我们的心并不是独立实存的,知道这点了,就比没有学佛的人的觉知要强多了。通过闻思、实修,有进步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上一刹那的心和下一刹那的心不是一个心。现在我们只是理论上知道,但真正的实际感受还不知道呀。如果实际知道的话,我们的觉知会更加敏锐,敏锐的程度不一样。

弟子:心分为单一独立和因缘和合的,从因缘和合的角度来说,因缘本身就是刹那变化的、无常的,上一刹那的因缘变化了,当下的心和下一刹那因缘变化了的那个心肯定就不一样了?

上师:单一独立的是心性,不是心。心是因缘和合的,当下的心和下一刹那的心不同,所以它的因缘也不同。

弟子:那反过来推也一样吗?因缘不同,所以心也不同。

上师:对,因缘不同,心不同;心不同,因缘不同,可以相互推。

弟子:有时候太执着或者太后悔一件事情,就是因为觉得以前的心和现在的心是一样的,是恒常不变的。

上师:对,我们认为原来的人和现在的人是同一个,这是一种太傻的概念,原来的人怎么会是现在的人呢?现在的人怎么会是将来的人呢?每一刹那都不一样,都在变化。不过我们目前只是理论上理解了,但真正实际觉受上还没理解和体验到,好好修。

 

05:我们常说的这个“我”,到底是谁?

弟子:上师,如果没有什么是实有存在的话,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了,包括三宝也不能依靠吗?如果三宝能依靠的话,就有一个能和一个所,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就是无常的,有能和所就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呀。

上师:不能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法性是不会变化的呀!我们没有达到能所合一之前,就是依靠法性。报身和化身是法性的显现,能所合一的时候,就是“法性”和“我”二者合一了,我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我。《涅槃经》里说“常乐我净”,有“我”,这个“我”就是指法性。

我们现在说的“我”,是指我们很不确定的我,有时候认为肉身是我,有时候认为精神是我,非常不确定,我们现在来说,还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

假如今天不舒服去医院,医生问,谁不舒服?我们会回答,我不舒服。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我们又会回答,我的手不舒服。那刚才的话就出问题了,刚才不是说我不舒服吗?现在又说手不舒服。医生又问,手的哪个部位不舒服?我们会说,手指头不舒服。这样又出问题了,手指是不是手?手不是手指,手指也不是手,又变化了。然后手指由三个关节组成,到底是哪一个关节不舒服?中间这个关节不舒服,这样的话是关节不舒服,还是手指不舒服?关节又是由肉、皮肤、经络、骨头、骨髓这么多部分组成的,还有上和下、左和右、里和外,到底是哪个不舒服?这样分析下去,就没完没了了——我不舒服、我的手不舒服、我的手指不舒服、我的关节不舒服……就这样一直变化,我们说的这个“我”到底指什么,完全是不确定的。

《涅槃经》的“我”是指法性,也可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不会变化的,这个“我”是不会变化的。而我们看医生时回答的“我”,却有好多好多变化。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分析思维过,没有觉得自己说话是颠三倒四的,我们认为是很正常的、很有逻辑性的,实际上有没有逻辑性呢?没有。

 

06:投胎、死亡两种情况,能证明心在身体里吗?

弟子:我们找心的时候,有个步骤是找心在不在身上。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神识过去一接触,肚子里就有一个孩子了;还有人死了以后神识离开,这个身体不能动了。这两种情况,不是可以证明心就在这个身体里面吗?

上师:从粗糙的角度来说,可以这么讲。但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你看到一个很悲惨的人,心里会觉得不舒服、难过吧,这样的话,你的心是不是在他那里呢?

弟子:就是说如果心是在身上的话,它就时时刻刻永远在身上,不会随着旁边的人去改变吗?但是心改变就证明心不在自己身上吗?

上师:心不是在身上,如果在身上的话,应该可以找得到它在某个位置,你能不能找得到呢?不是你一个人找不到,从古至今都没有人找得到心,有没有人把心这样拿出来给你看呢?

弟子:那这个可以证明心不是眼耳鼻舌的对境吗?

上师:当然不是。

弟子:所以我们找不到心,但又不能证明它不在身上。

上师:用心来找,不是用眼耳鼻舌来找,用你的心来找你的心。心在不在你身上呢?如果在身上的话,眼耳鼻舌身五根应该能接触得到呀。

弟子:那能说心一会儿在身上,一会儿不在身上吗?不是说无处不在,是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

上师:没有这个说法。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从头到脚都可以有心,一会儿在头上,一会儿在脚上。

弟子:这个逻辑完全打破了我的想法。人死了之后身体就完全不能动了,这不是可以证明心曾经在身上发挥过作用吗?

上师:我问你一个类似的问题,你有没有身体?

弟子:没有。

上师:那这个肉身是谁的?

弟子:谁的也不是。

上师(笑):不要抬杠。肉身是你的身体,除了肉身以外你有没有身体?

弟子:我们说的身体就是肉身啊。

上师:这只是我们认为而已,除了肉身以外就没有身体的话,中阴身的时候就完全不用怕了,有很多非常恐怖的毒蛇来咬我的话,咬就咬呗,反正我没有身体。但实际上还是会感觉自己有身体呀!会躲,会害怕。我们认为身体就是肉身,其实不是这样的,粗略讲可以说肉体就是身体,但实际上上一世、下一世,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都不停地有一个身体,有一个意识身。

现在也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啊,一个人上一世被枪毙死掉了,这一世把他带到上一世被枪毙的地方,他会感到非常恐惧,不知不觉就会有这种感觉。一个人上一世是被野兽吃掉的,非常残忍,那么他这一世看到这种野兽自然就会产生特别恐惧的心。

平时电视上可以看到,老虎、狮子、豹子吃猎物的方式和狼、野狗吃猎物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老虎在猎物死掉之前是不会吃它的,猎物彻彻底底断气之后,它们才会吃;狼、野狗的方式不一样,它们一边吃,猎物一边还在流血,吃饱的时候,猎物可能都还没有死,太残忍了!应该是大部分比较高端的动物是先咬在猎物脖子上,等猎物完全断气了之后再吃,猎物还没有完全断气之前,它们就先压着猎物,不会吃。但是狼、野狗这些不是,不管猎物死了还是没死,只要猎物跑不掉了,就开始吃,非常残忍。我自己分析是这样觉得的,你们也可以观察一下。

人来说,一个有良心的人杀动物和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杀动物的方式,也不一样。现在的人不是特别注重往皮肤里补充胶原蛋白吗?我在一些视频上看过做胶原蛋白的方法,不是直接杀掉牛,是用一个喷火的工具,就这样一直喷火,直到把牛身上的毛全部烧光,这些牛毛被烧光的时候,还没有死,还能走路,这时候才开始杀它。被火烧的时候,牛的皮肤已经受伤了,血和肉里面的营养成分会储存、吸附在皮肤上(这是动物的身体自然保护的一种方式),所以这时候才杀它,再取用这些所谓的营养,胶原蛋白来就是这样来的。你们看一下这些视频,就是这样朝着牛的身体喷火,慢慢慢慢烧,实在是太残忍了!

还有一种补血的东西,叫阿胶,阿胶是驴皮做的,也是非常残忍的,他们用一个工具朝着驴浑身打,不是几下就把驴打死,是慢慢慢慢打,让血和营养吸附在皮肤上,直到把驴打死,再取用驴皮,阿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非常非常残忍。

 

07:心,是谁投射而来的?

上师:水中月,是天上的月亮投射出来的,我们的心是谁投射出来的呢?

弟子:对,我正想问这个问题。

上师:对啊,我也想问你啊。水中月是天上的月亮投射出来的,我们的心是谁投射的?——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是永恒不变的,自性也可以叫心性,也可以叫如来藏或者般若,这些只是名字不同,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心性是恒常的,为什么是恒常的?它是永恒不变的。为什么是永恒不变呢?因为它是单一、独立的,单一独立就没办法无常了。

达摩大师说:“自性真实,非因非果”,自性完全是真实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它不是因,也不是果,非因非果。《心经》里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自性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弟子:它是离言的境界,不能言说,它是一种体验,要自己通过禅修,通过证悟去体验的。您给我们讲,是我们必须得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修的是什么。如果都不知道修的是什么,那修什么呀?就是瞎修乱修。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心和心脏是不同的,有觉知的心要生起,这样才知道心是从哪儿显现出来的。心既然有,就一定有一个让它存在的东西,那个东西是我们要去证悟的。

上师:我刚才最主要的还没说完。心是自性投射的,但自性是真实的、恒常的,恒常的东西不会发挥作用,所以它没有想投射或不想投射这样的功能。当我们的所缘显现的时候,比如说这里有一个镜子,镜子可以反射吧?但镜子不会说“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它没有这样的分别。

心是自性投射的,是怎么投射的呢?自性投射出能缘和所缘,能缘和所缘示现了,这时候就变成心,这时候自性也不是不存在,只是可以说心把自性遮盖了。这时候能缘分别所缘,会认为“这是我投射的”、“那是我显现”。如果知道“一切都是自性的投射”,就不会轮回;如果不知道“自性和自性的投射是一体的”,这个不知道就是俱生无明,此时不会立刻进入轮回,但是是轮回的开始。

接着,认为能所两者都是单一、独立、实存的,是二元的,进而分别所缘的好坏、能缘的对错,这样明显的二元对立和分别,就是遍计无明,就真正进入轮回了。是谁来知道呢?——不是能缘来知道,是觉知来知道,觉知有知道的功能。

自性,相当于是天上的月亮一般,示现的所缘,相当于地上的水一般,觉知,相当于感知者一般。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水、感知者,三者和合时,有水中月。自性投射出能缘和所缘,心才显现。所以说因缘和合的时候,心存在,因缘不和合的时候,心不存在。

 

08:心,分为染污的神识和无染污的智慧

上师:自性,现在我们还没办法真实找到,我们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来了解和认识自性。心分为两部分,也可以说一体的两面,一面是被贪嗔痴慢疑染污了的神识,一面是无染污的智慧。就像手是由手心和手背两部分组成,一面是手心,一面是手背。

我们现在能看出来的只是染污的部分,完全看不出来从来没有染污过的如来藏。就像看一杯非常浑浊的水,我们完全看不出它清澈的部分。被染污的、非常肮脏浑浊的水里面,有没有清澈的部分呢?有。有很多科学技术,通过仪器啊,可以把脏东西过滤掉,清澈的部分会马上示现出来——心也是一样的。现在我们非常调皮的这个心,就像浑浊的水一般,但浑浊的水中有完全没有染污过的、清澈的部分在,这个清澈的部分就是智慧。

智慧又分为了两部分,也可以说一体的两面,一面是实相,一面是现相。刚才说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如来藏,也可以叫佛性、自性、体性、心性,它是单一、独立、恒常不变的,从来都没有变化过,将来也不会变化,这就是胜义谛的智慧,就是实相;因缘和合的、无常的、会变化的,就是世俗谛的智慧,就是现相。

世俗谛的智慧,就是现在我们的思维能力,它是会变化的,随着闻思,我们的思维判断能力会越来越强。当我们成佛了,佛不是遍知一切的吗?遍知一切就是什么都知道。这个知道是谁来知道呢?——就是世俗谛的智慧来知道的。我们认为无常是不好的,实际上无常没有好和不好,如果没有无常的话,坏的东西好不了,好的东西也坏不了。世俗谛的智慧,就是慢慢培养、变化而来的,它是无常的。

 

   09:业障能遮住自性吗?

上师:智慧有世俗谛的智慧和胜义谛的智慧,胜义谛的智慧就是如来藏、自性。我们说自性一直都存在,那为什么现在我们感觉不到、看不到呢?我们常说自性被业障习气覆盖了,业障太重,所以感觉不到,看不到,业障全部消除了,才能见到自性。我们思维分析一下,业障能不能遮住自性、覆盖住自性呢?

我们会说:“乌云密布遮住了太阳,我看不见太阳。”这句话听起来是很正常的,但实际上乌云是完全没办法遮住太阳的。

弟子:太阳本来就在那儿。

上师:不是太阳在不在那儿,是乌云能不能遮得住太阳?太阳当然就在啊,不在的话,就没有“遮不遮得住”这回事了,谈这个就没有意义了。太阳本来就在,乌云能不能遮住太阳呢?这些细节,我们平时都要特别注意分析。

我们说乌云密布,把太阳遮住了,看不见太阳了,别人听起也是很正常的,但你只要打电话给其他地方的人一问就知道了,很多地方正阳光灿烂,这就证明太阳根本没有被遮住啊!全世界只有一个太阳,要是太阳真的被遮住了,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应该看得到太阳啊。那乌云遮住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看见太阳的眼睛。不过我们不会说“乌云遮住了我的眼睛,我看不见太阳了”,这么说的话,听起来是很奇怪的,对吧?

我们为什么会说“乌云遮住了太阳”呢?古代科技不发达,感觉上认为乌云距离太阳很近,离我们很远,有这么一个概念。基于这个概念,于是就说乌云遮住了太阳,而不是说乌云遮住了我们的眼睛。现在科技发达了,知道了其实乌云距离太阳很远,离我们很近。

这是一个比喻,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劫以来身、口、意造作的罪业,能不能遮得住佛性呢?完全遮不住的。那遮住的是什么?——就是能感觉发觉如来藏的智慧的眼睛。是智慧之眼被遮住了,不是佛性。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太阳被遮住的比喻一样,如果说“智慧之眼被遮住了”会感觉有点怪,所以就说“佛性被遮住了”。

话是可以这样说,语言是表达概念的工具,没办法表达超越概念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心经》里说“无可言说”的原因。

 

10:坚持禅修,慢慢能感觉到变化,能到达目的地

弟子:我们的智慧之眼被遮住了,看不到如来藏,所以我们要禅修,提升觉知,提高智慧。

上师:对。

上师:坚持禅修,修着修着慢慢会感觉到变化的。去年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来见我,她说她学佛二十多年了,没有学会任何东西。她年纪大了也闻思不了,我就让她好好禅修。她前几天又来见我了,她说:“上师,我坐着念经还可以,但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傻傻地坐着,一开始我真的非常不习惯,不理解。现在我感觉到了,禅修非常好。”

一定要有毅力,坚持打坐,慢慢会有变化的。一开始听不懂什么叫所缘,什么叫能缘,一点概念都没有,能所怎么合一,怎么分开,这些也都感觉不到。但学习了,知道了,再坚持打坐,慢慢安住,慢慢这些都会明白的。

禅修对身体健康是很有益的,坚持禅修的话,精神上的一切疾病也完全可以痊愈。不过也要注意,我们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长寿或者禅悦,这样的话,全部变成世间法了,我们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证悟空性,解脱成就。

胜观,要思维修和无思维修结合修。思维修,就是找,各种办法来找这颗心;找不到了,在找不到的状态中安住,这是无思维修。我们找这颗心,再怎么找也完全找不到,但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空空荡荡的,而是感觉非常清晰明了、了了分明的一种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中安住。这种状态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清晰明了、了了分明的。在这种状态中安住,保持觉知,如果念头又生起了,就又找这颗心,怎么找都找不到,又会感觉清晰明了,又在清晰明了的状态中安住,这样反复练习。

刚开始修胜观会影响寂止。本来寂止是稳固的,什么都不会想,但如果胜观时思维的话,寂止会松动,寂止松动了,就停止思修,以安住为主,这样寂止很容易就会恢复。等寂止恢复稳定了,又接着思维,寂止再次松动了,停止思维,又再次以安住为主,就这样思维和无思维结合修。这样坚持练习,慢慢寂止和胜观互相不会影响,反而会有帮助,这个时候就越来越接近能所合一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骑着马去一个地方,他向一个老人家问路,我今天晚上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呢?这个老人家告诉了他路线,最后说,你慢慢走的话,肯定能到达。骑马的人感觉很奇怪,这么远的路,怎么会说慢慢走能到达呢?如果慢慢走都能到,那我快快走岂不是更容易到达吗?于是他就骑着马飞快地走,结果走着走着,马就走不动了,这时候他才明白老人家的话,慢慢走,马才有体力、毅力到得了呀。马是动物,不是机器,拼命走,很快就没有力气了,走不动了,它就会停下来,一步都不走了。慢慢走,一边走,一边休息,没那么累,它才能坚持到达目的地呀。

我们禅修也一样,光思维不行,光无思维也不行,思维和无思维要结合,也可以说劳逸结合吧(笑),这样能到达。

 

11:念再多咒,磕再头,都比不上修这颗心

上师: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唯一的这颗心而造的,心修好了,不管念多少咒,磕多少头,都比不上的。

藏地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仲敦巴大师,他是阿底峡尊者的心子,他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现在唐卡上画的他也是穿着在家人的衣服。他不是出家人,但他比出家人对自己的要求还严格,他没有持戒,自己约束自己。一个人认为绕塔是很有功德的,每天都会绕塔,完成了很多遍以后,就去告诉了仲敦巴,仲敦巴大师说,你绕塔我很欢喜,但如果你能好好修行的话,我会更欢喜。他心想,绕塔不是修行,那我念经,念经是很好的,于是又念了很多经。这时仲敦巴大师说,你念了这么多经我很欢喜,但如果你能好好修行的话,我会更欢喜。这个时候他就想,绕塔不是修行,念经也不是修行,那到底什么才是修行呢?无奈之下,他就问仲敦巴大师什么是修行,仲敦巴大师说:“你做的这些都是有功德的,但真正的修行就是观察你的心,修你的心,要尽量控制自私的心,尽量培养利他的心,这就是修行。”

藏地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成就者,名字叫奔公甲。他出家以前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恶人,又抢又偷,胆子特别大,大家都很怕他。也是因缘成熟吧,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大人教训小孩子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交给奔公甲!”他心里非常难受,心想我有这么可恶吗?大人吓唬小孩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又有一次,他去偷东西的时候被那家的主人发现了,主人拿着斧头追了出来,他拼命跑,主人拼命追。他说,我没偷成你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这么拼命地追着我不放啊?你到底是谁啊?那个人就说:“我是奔公甲!我今天非杀掉你不可!”假的奔公甲吓唬真的奔公甲。(众笑)后来他想,唉呀,我真是恶到极点了,大家都这么怕我,我发誓,一定要改掉这个恶习。后来,他就出家修行了。

他出家前特别出名啊,谁都不敢约束他,不敢说他,他是怎么改掉恶习的呢?他就是自己约束自己。他是出家人,去别人家里念经,因为之前已经养成习惯了,主人出门了,他看到什么东西,不知不觉就伸手去拿。他觉知到了,赶紧叫主人过来,他说:“你们能不能打我或者骂我一顿啊?这样的话,我的我现在已经出家了,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却还是改不了偷盗的习惯。你们能不能帮一下我啊。”他就是这样来约束自己的,后来成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成就者。

有一天阿底峡尊者正在讲法,他突然说:“今天整个藏地供佛最殊胜的就是奔公甲。”奔公甲是怎么供的呢?那天有特别重要的施主要来见他,于是他将供桌整理得干干净净的,供了佛,心想等施主来了看到我供得这么好。这时他觉察到,我完全不是为了供佛,我是为了别人觉得好,为了自己的面子供者,不是为佛供的,我的动机居然是这样的!我怎么能这样啊?于是他抓了一把灰,撒​​在供桌上。阿底峡尊者观察到了,说奔公甲今天供佛是最殊胜的。

一切唯心造,最主要的就是这颗心,但我们现在追求的不是心,追求的是表面做得好不好,追求形式主义。表面上做得再好,也不一定是真的好,要观察现在很多人做什么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别人看到我这样做会觉得我怎么怎么样,我们的心是非常虚伪的。

虚多的心一下子要彻底改掉,谁都没办法,慢慢改,能够改变。那么多高僧大德,那么多成就者都能改好,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好呢?如果我们不修这颗心,不改变这颗星心,永远都没办法解脱,不管念再多的经,磕再多的头,都解脱不了。一定要改变这颗虚假的心,一再努力地改变,这样才能解脱。

 

12: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相的心

上师:我们穿衣服,都是穿给别人看的,尤其是女孩子,化各种妆啊,打扮啊,都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

弟子:先是自己看,自己看着觉得顺眼了,再让别人看。(众乐)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同一个人说的,每个人的上师:这也不一定。有可能自己看觉得很顺眼,别人看觉得很恶心啊,主要是看别人需求的是什么。需求和根器不同,佛陀是为了契合合每个人的根器和需求而宣说了这么多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最终是为了什么?-为了认识自性,都是围绕着认识自性而说的。我们的快乐,痛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自性的投射。

假如说一个水池里面有一个水中月,在水池里放几个块分开,就有几十个水中月,然后把这些分开拆了,又会变回为一个水中月。如果这几十个格子里的水颜色不同,那这几十个水中月的颜色也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个月亮的投射呀。

一样的道理,我们说“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这个对,那个不对”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但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显现,不知道它们都是虚幻的,我们认为它们完全是真实的,实有的,存在的,永有的,因此产生执着。

弟子:知道是心的投射才有办法修,不然的话,不知道在修什么,见道才能起修,修能力入道,才能明道,道理要先明白,再去实证。宗萨仁波切讲过: “一切都是心的投射,谁都是你自己的投射,包括你自己也是你心的投射。”

上师:达摩大师说:“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无心,心外无佛。”这里的心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浑浊的心,也不是世俗谛变化的智慧的心,而是自性。

心,分为世俗谛的心和胜义谛的心,也可以说现相的心和实相的心。“一切都是心的投射”,是指“一切都是实相的心的投射” ,不是现相的心的投射。

如何理解“自己是自己的显现”呢?自己本来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怎么即将有显现呢?这里的第二个自己,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个肉体的自己,甚至指自性。自己就是身体的这个我,我们会说“我看到你了,我碰到你了……”,我们目标里的自己就是能看到能碰到的这个自己,但我们真正正确的目标应该是自性,这个目标一错,就全部错乱了,一定要注意。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