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佛法
关于皈依的开示
01 皈依的含义
皈依是一切法的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的基础是皈依。什么叫皈依呢?皈依两个字的含义是依靠和依赖。我们依靠谁呢?依靠三宝、依赖三宝的决心就叫皈依。
皈依是佛门的一个仪式,假如说盖一栋楼的话,皈依就像是这一栋楼的地基一样。如果地基打得好,这栋楼就非常坚固,不会塌下去;如果地基没有打好,这栋楼就容易塌下去。
以什么区分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就是皈依。没有皈依的人,不管念什么经,修什么法,也不是佛教徒。比如天天念《金刚经》或者念了一亿遍观音菩萨心咒的人,是不是佛教徒呢?不是。虽然念经和念心咒有功德,但是不是佛教徒。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没有皈依三宝的人是外道,是这样来分的。
打个比方来说,有一座很大很好的学院,如果没有进这所学院报名,也就没有在这里上学,这样不算是这所学院的学生,对吧?同样的道理,没有皈依的话,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门弟子。另外,如果没有进入这个学院,就不算是这个学院的学生,也得不到这个学院的毕业证,无法获得这里面的种种利益。所以我们在没有皈依的情况下,也不算佛教徒,皈依的种种利益就得不到。所以皈依是非常重要的。
02 皈依的发心
根据发心的不同,皈依有世间皈依和出世间皈依。
为了健康、为了发财、为了工作等世间八法一切顺利,为了得到来生人天的福报、来生不堕恶趣而皈依三宝,这些都是世间的皈依。什么是出世间的皈依呢?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皈依三宝,是出世间的皈依。什么叫出离心呢?出离心是自己心相续中脱离轮回的决心,这叫出离心。
出世间皈依,又分为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皈依。大乘和小乘是怎么分的呢?是按照发心来分的。如果只想着自己一个人解脱,我自己离苦得乐、解脱了的话就不管众生了,这是小乘的皈依;如果为了众生的解脱而皈依,就是大乘的皈依;在大乘发心的基础上,在金刚乘清净见的状态中皈依三宝,就是金刚乘的皈依。
大乘的皈依,也有不同三种。第一种,假如说我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但我现在没有普渡众生的能力,于是我就先成佛,等我成佛了再回来度化众生,这也是一种大乘的发心,但这是我刚才所说三种中最差的一种。
第二种,我现在下决心一定要修习佛法,我所做的一切功德和福德都回向一切众生和自己,我与一切众生同时成佛,这也是一种大乘的发心,这种是三种中比较好的一种。我们的弥勒佛就是按照这个发心来成佛的。
第三种,也就是最殊胜的一种发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不考虑自己,不管我堕落到三恶趣什么地方,哪怕是下地狱,我现在也要把修佛法等一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一切的众生先成佛,他们离苦得乐了、成佛了,最后我自己再成佛,这样发心、发愿来度化一切众生,是最殊胜的发心。我们的地藏王菩萨呀、观音菩萨呀、文殊菩萨就是这样发愿,这非常的殊胜。
03 皈依的对境
皈依的对境是什么呢?皈依的对境是三宝。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所皈依的对境都是三宝,除了三宝以外没有其他皈依的对境。
有些人会这么想,藏传佛教非常厉害,藏传佛教是皈依四宝的,四宝比三宝好,为什么呢?多一个宝。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的?不管藏传、汉传、南传,皈依的对镜或者说对象,不是四宝,都是三宝。
那为什么我们念的时候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我们皈依的对境是三宝,但我们念的是四宝,这怎么解释呢?皈依上师,上师是三宝的一个代表。上师心相续中一种开悟或者说证悟,这是佛的代表;上师说的话是佛法,这是法宝的代表;上师是一个清净的比丘,是僧宝的代表。所以上师是三宝的代表而已,上师不是三宝。你们恭敬上师,这是代表什么呢?代表恭敬三宝。例如,我们国家的国旗不是国家吧?国旗只是国家的代表,我们尊敬国旗,是为了尊敬国家。同样的,恭敬三宝的代表(上师),代表恭敬三宝。
还有一些人问:“念的时候,为什么上师放在前面、佛法僧三宝放在后面呢?”这是从恩德方面来说的,上师比佛的恩德大,上师放在前面。为什么呢?我们没有办法见到佛,这不怪佛,这是我们没有这个福报,见不到佛的话,自然也问不了佛法。那么传承也好、灌顶也好,这个佛法是谁传给我们的?这是上师传的,所以就恩德来说,上师比佛恩德要大,所以上师放在前面,三宝放在后面。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问题,佛像是不是佛宝?佛像是佛的代表,不是佛宝。经书是不是法宝?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写的《大藏经》等等,是不是法宝呢?经书是法宝的代表,并不是法宝。普通僧人也可以叫凡夫僧人,是不是僧宝呢?凡夫僧人不是僧宝,是僧宝的代表。佛像是佛的代表,经书是法的代表,凡夫僧人,不管是一个、一百个还是一千个僧人,都只是僧宝的代表。
什么是佛宝?佛宝是指:消除了两种障碍、圆满了两种智慧的圆满觉悟者,圆满开悟者。两种障碍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个障碍如果加以分析的话,又有示现的障碍和有习气的障碍两种。以烦恼障来说,有烦恼障的示现、烦恼障的习气两种;所知障也是同样的。
一地菩萨心相续中有没有烦恼呢?一地菩萨心相续中没有烦恼障的示现,但心相续中烦恼障的习气还是有。这个习气慢慢越消越小,到了七地菩萨,心相续中所有烦恼障的示现和习气完全消除了,非常干净了,八地菩萨心相续中就没有烦恼障了。烦恼障的示现一地菩萨就没有了,烦恼障的习气七地菩萨结束的时候就没有了。
那么在八地菩萨为什么还不成佛呢?因为他心相续中还有所知障的示现和所知障的习气,这两个都有。十地菩萨心相续中有没有所知障呢?没有所知障的示现,但是他心相续中还有所知障的细微习气,所以十地菩萨还没成佛的原因在这里。这个习气完全消除了,没有了,就成佛了。大概讲的话,就是这样。
两种智慧指的是“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圆满开悟、圆满证悟者是佛宝。阿弥陀佛也是已经消除了两种障碍、圆满了两种智慧的佛,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一定要这样清楚理解佛宝。不清楚的话,有人会这么想:“噢,我皈依的对境是阿弥陀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药师佛,也不是其他什么佛。”不管是一个、一百个、一万个,总之消除了两种障碍、圆满了两种智慧的圆满开悟者,就都是佛宝,因此所有的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什么是法宝?法宝是指:我们刚才所说的,圆满觉悟者、圆满开悟者心相续中所具有的灭谛和道谛,这两种合起来叫法宝。什么叫灭谛呢?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消除了、灭掉了、没有了,这种证法叫灭谛。什么叫道谛呢?他心相续中的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的方法。这两种合起来是法宝。《大藏经》里面虽然也有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的方法,但是缺什么呢?烦恼障和所知障灭掉的这种证法没有,所以不是完全的法宝。
什么是僧宝?僧宝是指: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他们全部是僧宝。一地菩萨以下的僧人、活佛,都是僧宝的代表,不是真正的僧宝。
有人这么想:我皈依的对境是某某师父,皈依的对境是某个人。这是皈依对境的概念错误。假如说我们皈依的这个人还俗了,或者下地狱了,我们也跟着下地狱吗?我们依靠他、依赖他,他下地狱,我们也跟着下地狱吗?出家人是非常好的,但出家人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或者仅是忍位以下的成就,他的成就也是会退转的,也就是如果还俗了会有下地狱的可能;如果是忍位成就以上,就不会退转了。因此,如果皈依的对境是前者的话,就很危险了。所以我们皈依的对境千万不要弄错,皈依的对境不是某一个人,皈依的对境是三宝。
04 皈依的条件
皈依的条件是什么呢?皈依的条件是信心。信心又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什么是清净信?自己也说不出来这个道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看到佛像、僧人、活佛呀,就心里非常欢喜,就感到内心非常清净,有一种非常尊敬的念头,这叫清净信。什么原因呢?因往昔种的善根成熟,所以就有这么一些念头,这是清净信。
什么是欲乐信?就是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众生也好,反正是离苦得乐的想法,离苦得乐的这个念头,这是欲乐信。
清净信和欲乐信,这两种信心好是好,但是很容易退转。怎么会容易退转呢?比如以这个茶杯为例,我跟你们说:“这里面有茶水,这杯茶水非常干净,能喝”。如果我跟你们这样说,也许你们相信了我的话,刚开始会非常相信——“噢,肯定这茶杯里有茶水,这杯茶水很干净,能喝”,有这么一种信任。但是,如果很多人过来说:“你们不要相信阿知活佛,这茶杯里没有茶水”,或者说“这杯茶水是不干净的,不能喝的”。这时候,你们心里就会怀疑起来:“咦,到底这里面有没有茶水?或者有的话,能不能喝?如果能,是不是干净?”如果有这个想法生起,刚才所说的清净信和欲乐信就退转了,没有那么大的决心了、决心不强烈了,信心已经退转了。
什么是胜解信?打个比方来说,我跟你们说:“这个茶杯里有茶水,茶水非常干净,能喝”。我这样说了之后,然后又揭开这个杯盖来给你们看。你们亲眼看到了这里面确实有茶水,这杯茶水也非常干净,能喝。你们大家都看到了,然后就把这个杯盖盖上。这时候,即使再有很多人过来说:“你们不要相信阿知活佛,阿知活佛骗你们的,这里面没有茶水。”或者说“茶水不干净,不能喝。”即使他们这样说,你们的心也不会退转的。为什么不会退转呢?一个是相信我,我跟你们说了这里面有茶水,茶水是干净的、能喝,我向你们传达了一种需要相信我的想法;然后,再加上自己亲眼看到了这里面确实有茶水,是干净的、能喝,现在你们都清楚了。这与刚才所讲的那种决心是不一样的,是不会退转的,这个就叫胜解信。
我们通过自己看书或光盘、电视,或者电脑里听堪布讲课、上师讲课等听闻佛法,听了佛说的道理,然后自己一定要思考,思考后知道了佛说的确实有道理。我们的心就已经真正进入佛门了,佛说的道理我们明白了。这时候即使有很多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你不要相信这些”,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仍然不会退转,这就是胜解信。
如果只是刚才的清净信和欲乐信阶段,我跟你们说“佛说的就是佛法”,你们仅仅是相信我,但自己没有思考,还没有融入到自己的心、没有融入到佛法。在这种不了解佛法的情况下,如果很多人说“佛教是迷信吧”,我们就会想:“咦?究竟是迷信的,还是佛说的确实有道理或者没有道理?”这类想法就会出现,会产生怀疑,信心就容易退转。
信心就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这三种,这是皈依的基础,也可以叫条件。
05 皈依的期限
皈依的期限是多久呢?我们从今天开始已经皈依三宝了,这个皈依什么时候结束呢?是今天皈依三宝明天就结束了,还是这一生中皈依三宝?都不是,既不是明天就结束,也不是这一生中结束。那么是否会永远不结束呢?也不是,会结束的,什么时候结束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什么时候成佛,成就了佛果,皈依就结束了。我们从今天开始乃至成佛之前,皈依三宝。成佛之后就不用皈依、不用依靠了,自己已经成了佛,还要依靠谁呢?不用依靠了。现在我们没有办法,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自己解决不了,成佛后自己什么都可以解决,什么都可以明白,这时皈依就结束了。这是皈依的期限。
我们人人都会成佛的。人人都会成佛的话,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一切众生心相续中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这两个佛性有没有差别呢?这是没有差别的,是一模一样的。已经成佛的佛陀,和我们没有成佛的人,这两者心相续中的佛性没有差别。
但一个是成了佛,一个是没有成佛,这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来说,这个茶杯里装的是非常干净的水,没有任何污染的水;另一个茶杯里装的是非常不干净的水。这两杯水呢,这杯干净的水是水,那杯不干净的水也是水,就水的角度而言,没有任何差别,两杯都是水。但一杯是干净的水,另一杯是不干净的水,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就不一样了。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了佛,他如同是干净的水一样;我们没有成佛,心里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就如同是不干净的水一样。从水的角度来讲,两者是一样;从干净和不干净的角度来讲,两者是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就如同这杯不干净的水,一定要通过某些方法来把这个不干净消除,不干净全部消除了,就是干净的水,也就成了佛,这个一定明白。
06 皈依的学处
弟子问:皈依的学处是什么?
上师答:这个问题非常好。皈依的学处,最主要的学处,就是依靠三宝、依赖三宝的决心。我刚才说了,依靠三宝、依赖三宝的决心叫皈依,即这个非常非常强烈的决心——决定一直走前面的路。这个决心退转了,不依靠、不依赖三宝了,皈依也就没有了。
一定要记住,这个决心千万不要退转,这个退转了的话,我们修什么法都没有用,无论我们持什么戒,五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所有的戒律都没有用了。为什么没有用呢?如果最基础的皈依戒律没有了,别的戒全部也都不会有的。就像一栋楼,假如说一楼底层没有了,上面的二层三层肯定会没有的。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