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
>
>
“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与自性的关系

走进佛法

“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与自性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4-24

弟子:上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是成都小组讨论的时候,多吉师兄提了一个疑问。他​​说为什么证悟以后可以遍及一切一切呢?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我是一个男性,我就不了解女性的生理痛,我不知道这个痛,但是我证悟以后就知道这个痛,而且还能帮助这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我思考了这个问题,上师不是讲过吗,我们有两种智慧,一个是如所有智,一个是尽所有智。尽所有智,是现在通过闻思修不断去积累的这种智慧。我想问,这个尽所有智是所有事情都要经历完,才会遍遍遍知一切吗?这个遍知一切是怎么来的?

上师:我们本来就是遍知一切的,假如说这个遍知一切的是一个功能,这个功能被覆盖了,好比一个东西被另外一个东西覆盖住,那我们就看不到它也使用不了它。覆盖怎么理解呢?某些说我们的眼睛,没有东西覆盖的话,能看得见一切,是不是?但是眼睛被蒙住了,就看不见任何东西了。可以这样来类比。

不是证悟空性就才遍知一切,本来就是遍知一切的。如来藏是自知自明的,它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圆满的。但如来藏被我们的无明习气给覆盖了,就我们修行的意义是消除,遣除覆盖它的东西-无明,让原本清净圆满的如来藏示现出来。

如果说,这个镜子非常清澈干净,可以完全映射出你的模样对吧?或者说,你的样子能清清楚楚地在镜子里显现。但是,如果一个东西把它覆盖住,镜子“能显”的功能就不起作用了。不是镜子出问题,甚至它被东西覆盖了。覆盖它的东西(无明)越厚,这个功能就越不容易显现。例如,用一块薄纱去覆盖一个非常明亮的镜子,镜子还是能朦胧朦胧的地面明显一个不太清晰的影像,而这块纱轻轻一揭,可以揭开,还原镜子的本来面目;但是,如果覆盖镜子的是一块很厚重的黑布,那镜子的明亮就被完全遮挡,无法发现任何东西。如果这块布越来越厚,要把它消除也会越来越困难。

这个比喻想说明的是,我们的习气越浓厚,就越不容易看到如来藏的智慧光明。这个世界上的人,在智力、天赋和能力等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人非常聪明能干,有的人却连非常简单的事情也不会做。为什么呢?细分的话,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这个影响会起到一部分的作用,但不完全。第二个就是受到自己所造作的,宿世业力的影响;还有第三个,自心因为没有受过训练,常常处于散乱和昏沉的状态,做事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觉知不敏锐,这个集中不起来不完全是受到先天遗传基因或者自身业力的影响,更多是因为自己的心缺乏训练,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我分析是有这三部分的原因。

这三个因素中,如果是后天因为缺乏锻炼,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而导致注意力很难集中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尤其是禅修来对治,从而完全改变它。同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这个业力也可以被消除。这两个因素容易改变。但是遗传基因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很难。不是说完全不能改变,而是因为它涉及到的因素很复杂,所以改变起来比较困难。

我的一个弟子有个孩子非常可怜!孩子刚生下来完全是一个很正常、很可爱的孩子。但后来孩子的成长却越来越不正常。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完全查不出来是什么情况。最后终于在一个大城市的医院查到了原因,就是跟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原来,孩子父母的基因中,各有一个染色体,这两个染色体单独存在于彼此的体内都不会导致任何问题。但通过结合,生育孩子的时候,这两个染色体遗传给了孩子,并结合成了一个新的基因,就是这个基因导致了孩子的不正常。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凡是携带这个基因的人,都不可能正常。他们两夫妻感情非常好,没有一方想因为这个事情而跟对方离婚,舍弃这个孩子。所以还是继续共同抚养这个孩子。但这个孩子的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到现在应该是十一二岁吧,身体已经完全瘫痪了,神志也不清醒。

医学上来说,这样的孩子最多能活八年到十年。但这个孩子现在活到十一二岁,虽然情况确实是一年不如一年,但还活着。这也是业力,很难说得清楚。好在夫妻之间,以及对孩子的感情却是非常深厚的。

基因特别复杂,我没有太深入的了解过,我自己认为要从基因上去改变是很困难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改变不了。完全证悟如来藏的光明智慧,一切显有都可以改变。密勒日巴尊者证悟后,可以钻到牦牛角里面,牦牛角没有变大,他也没有变小,就以原来的大小钻进去,这就是一种可以改变显有的能力。修到这个程度,不管是自己的基因问题还是其它任何问题,都可以改变和解决。没修到那样的程度,类似基因导致的问题,就很难改变。

我们的心,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要控制和改变自心比较难。但通过修行,尤其禅修,就非常容易改变。俗话说久坐必有一禅,这个“禅”也可以理解为能所合一。对有禅的人,或者说对修到能所合一的人来说,想改变自心和自身的习气,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行为受控于心念,能控制心,就能控制行为。我们现在不能控制自心,所以要改变行为就没有那么容易。当心能完全彻底地调服,就能“随心所欲”了,这个时候要改变什么都非常容易。

图片

弟子:上一次编辑部师兄分享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写一些脑部科学家对修行人的研究,里面大概表达了这个意思:禅修对人的脑部结构还是基因的改变是很快的。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

上师:说到这个,之前有个弟子供养了一个佩戴的仪器给我,测试禅修时脑部的活动状况。比如说我在打坐时,注意力有没有集中、有没有散乱,这些它都能测试到。另外,它还会提醒“要这么安住,要清晰,要明了……”。不过我没有戴。

后来另外一个人从侧面来问我,“上师,你那个东西没带吗?”我说,“没带。”“为什么?”“我是四海为家,到处带一个东西不方便,我就没带。”我是这么说的。他从这个角度问不出来了,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问,“上师,那个准吗?”我说,“散不散乱,我分析的话呢,它能检测到,但是清不清晰,它是绝不可能检测到的。”

当时他问到了,就说,“上师,您说得对。我自己就有这个打坐,状态特别好的时候,我打一次座,下座了,它会说非常棒,标准,特别好。第二天我就故意打瞌睡,从开始到结束全部是昏沉的状态,然后脱下来的时候,它还是说非常标准。”

弟子:上师,刚才那个问题我还有一个疑问。您说我们原本有的东西被覆盖了,但是原本有,被覆盖了或者不能改变的这个东西不是如所有智吗?那跟尽所有智有?什么关系?

上师:如所有智有,尽所有智自然有,若说刚才说的,这个镜子相当于如所有智,它擦得干干净净的,它可以照射一切呀!清清楚楚地,明明了了地,是不是?但是另外一个东西来覆盖了它,这样的话,就照射不了呀!是不是?能听懂我的意思吗?

弟子:意思就是说如所有智圆满的时候,尽所有智就自然圆满了吗?

上师:如所有智本来就圆满。

弟子:就是它示现的时候。

上师:对,尽所有智商不一定圆满,主要是谁来覆盖它?无明。无明越重,覆盖得越重,无明比较浅薄了,覆盖是覆盖了,但是没有那么厚重。

弟子:您刚才讲它本来就是圆满具足的,最开始没有被无明覆盖的时候如所有智是圆满的,那尽所有智是不是也是圆满的?

上师:这个本来也可以说如所有智圆满的话,尽所有智也是圆满。但是就是一个东西就改变了,覆盖了。

假如说你会开车但不会修车,车没有出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开,可以往前,也可以退,也可以停,是不是?但车出了问题,你就动不了了。出在哪儿你不知道呀,你会开但不会修呀。是不是?

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假如说你的车坏了,你说我这个车有点问题,他说,“好,我自己来开。”他开个一公里,听这个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他有这个经验,是不是?然后就找到那个地方,完全可以找到问题,一修就可以了。

我们呢,原来本来就是圆满的,但是为什么现在不圆满了呢?就是不明白“能所本来是一体还是各自分开”这个问题。能所没有分开之前,一切都没有问题;但能所分开的时候,就迷惑了,“能所是个体分别对立?还是一体的?”我们分不清了。这个时候就只是产生了迷惑,还没有轮回。然后因为产生迷惑,就开始觉得能、所是分别对立的个体,这样就产生了俱生无明。然后随着能所二元见的深入,就开始产生好坏、对错等等分别,分别继续加重,这时候遍计无明就随之产生。轮回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现在修行就要往回走,所谓证悟就是要回到原来的状态,也可以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当我们证悟根本智,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中时,会发现那个状态跟轮回开始前的本初状态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好没有坏。而我们经验过迷失,再通过修行恢复到原来不迷惑的状态后,就不会再次迷失了。因为当能所示现时,我们会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同一体性,而不会再认为是分开对立的个体。

图片

弟子:上师,尽所有智不是自性,对吧?

上师:不能说“尽所有智是自性”,或者“如所有智是自性”,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可以说如所有智,是示现自性的方法、发现自性的方法、挖掘自性的方法;尽所有智,是一切都知道的方法。自性不叫如所有智,自性也不叫尽所有智呀。这两个都是特性,也可以说面向。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两个都是自性的显现、自性的特性,自性是体性。

弟子:如所有智不是恒常的吗?

上师:哪里看到的?没有说如所有智是恒常。

弟子:之前讲如所有智是不变的智慧,我一直以为如所有智就是自性。

上师:对,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从本来的、实相的角度来说,两个都是恒常的。但是就是外在的力量把它覆盖了,实际上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如果尽所有智完全没有的话,再怎么都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示现的,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嘛。自性本来是不是圆满的?如果是圆满的,他的如所有智也是圆满,尽所有智也是圆满呀,这才叫圆满!如果如所有智圆满,尽所有智没有圆满的话,自性本来就不圆满了呀。

弟子:实相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是恒常的?

上师:对呀。但是我们相对来说的话,慢慢示现出来的程度就不一样了,我们感觉它不是恒常的,它慢慢在示现,比如今天示现的和明天示现的不一样了,应该是它是有变化的,我们是这样认为呀,这是我们感官的角度。

弟子:所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主要是从示现的角度来说的,是吗?

上师:对。尽所有智是往外,如所有智是往内,可以这么分。

弟子:就是这两个名词不是从实相的角度来提的?

上师:也不是。如所有智不是如来藏,尽所有智也不是如来藏,如来藏本来就圆满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体性的特性而已,它们两个不是体性。

弟子: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吗?

上师:也可以这么说,不过特性和体性这么说的话,我觉得更清楚一点。

图片

弟子:体性和特性,跟显现不一样吗?

上师: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显现,这是说法不同而已。

尽所有智是不是如来藏?完全不是。

 

尽所有智是不是如来藏以外?完全不是。

 

如所有智是不是如来藏?也完全不是。

 

如所有智是不是自性以外?又完全不是。

 

假如说这个桌子是不是心?完全不是。但是不是心以外的?没有学过佛的人,会说这是心以外的。包括我们也会这么说呀,“这是心外之物”,我们会这么说吧。这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它不是心以外,它也不是心。它是心,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弟子:它没有觉知,缺少清晰明了,所以不是心。

上师:不是这样。

弟子: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桌子有形状,有颜色。

上师:对呀,如果桌子是心,你就这么说的话,一个人跟你辩论。他就会说,“这样的话,你的心有形状,有颜色咯。”这时你就没有话说了呀。桌子有形状、有颜色、有大小、有轻重,桌子是心的话,那你的心有轻重了,心有形状了,心有颜色了?这不是你自己说出来的吗?所以我们不能说桌子是心。不过非常深入的角度来说,桌子可以是心,但是我们现在从因明的角度来推的话,不能说桌子是心。它有颜色和形状,有轻重,是不是?我的心没有轻重呀,没有颜色和形状呀。这样的话呢,不能说桌子是心。

为什么说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本来就圆满呢?假如说金矿里挖出来了一个矿石,这里面不是没有金子,这里面是含着黄金的,但这时还是一个石头而已,完全不是金光闪闪的。通过冶炼之后,杂质和黄金分开了,黄金本来就是金光灿灿的,本来就有,不是分开之后再加上一个金光灿灿。黄金本来是金光灿灿的,但是矿石杂质合在一起的时候不是金光灿灿的。不是没有黄金,是金光灿灿的黄金被杂质给遮住了,通过冶炼的话呢,纯粹的黄金出来的时候,它自然而然的金光灿灿,它本身带来的。是不是?

我们也是,这个基显出来的时候,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都圆满包括在里面。不是说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开始没有、后面添加的。如果是后来添加的,那就说明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一开始是完全没有,后来再产生的。而事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的无明一开始没有,是后来产生的。所以完全证悟,破除无明之后,无明就彻底地消除了。这个时候,无明还会不会再次示现呢?

弟子:彻底消除无明之后,无明就不会再示现了。

上师:对呀,这就是因为它是一开始没有,后来产生的原因。如果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后也是后添加的话,也会完全消失。

弟子:无明本来不存在。

上师:对呀,本来不存在,后添加的话,总有一天会消失。它本身带来的,它永远都不会丢失,只是有被覆盖和不被覆盖两种情况。

弟子:所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这种提法是为了让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或者说修行的时候去明白:转变我们禅修的深度,我们的智慧得以增加会增长,同时那种不变的那一部分也越来越示现,就是我们感觉越来越稳定,宽广之类的。

图片

上师:假如说虚空没有阻碍吧?“虚空”和“虚空没有阻碍”,这是两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体的两面吧?虚空是体性,虚空没有阻碍是虚空的特性。是不是?

弟子:是不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虚空的状态?

上师:对呀。就像虚空和虚空没有阻碍,我们的自性就是体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自性的一种特性。特性永远离不开体性呀!不会离开。但是无明不是自性的体性,它是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所以误解消除后,无明也随之离开。

弟子:所以它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体性?

上师:也不能说更好地描述,那更坏的描述是什么呢?

弟子:就是更方便我们去理解自性是什么。

上说: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各个角度要说清楚呀。没有说清楚,谁能相信呢?佛陀时代的印度,有三百六十多个外道,有些外道非常厉害,他们的理论,智慧,神通,都非常厉害。为了调服他们,就一定要从各个角度都能说清楚。

弟子:上师,您刚刚说如所有智是往内,尽所有智是往外。

上师:对,尽所有智是往外,它是知道所有的;如所有智是知道本身。

弟子:上师,尽所有智可不可以说是为了如所有智智更好的示现而服务的,就是帮助如所有智示现出来。可以这样说吗?

上师:没有如所有智力的话,尽所有智不可能示现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同时进行,不可能是前后,不可能是其中更示现,其中不那么示现。

弟子:那有没有主和次?

上师:没有,两个都是自性的特性。

弟子:那有没有其中更重要的说法?

上师:没有。但是我们禅修来说,如所有智为主;闻思来说,尽所有智为主。

弟子:我就是想问这个,太好了,感恩上师!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