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走进佛法

心法要相融

发布时间:2022-01-18

师:有一次,我问别人“有无眼耳鼻舌?”他直接就说“没有。”那再问他“为什么无眼耳鼻舌?明明看得见、摸得着,为什么说没有?”他说“《心经》里说的没有,所以就没有”,除了这个,他说不出什么原因,他也分不清实相与现相。

弟子:确实是这样,一般人都是人云亦云,基本上不分析的。

师:对,如果没有分析的话,就无法产生确信,更无法做到法融入心。有个弟子,看了特别多的书,记性也特别好,各方面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我说:“你说的都是别人的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再怎么虔诚,就是完全说不出来。他说确实自己看书特别多,但全是书上的话。

这样的话,还是一样有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法是法,心是心,法没有融入到心”——烦恼是在心里产生的,痛苦是在心里产生的,法如果没有融入心的话,就完全起不到作用。
有些人会说,如果特别烦恼的时候我念什么经、念什么咒就完全不会烦恼了,所以起到作用了。这不是起到作用,是你心不在这个痛苦上,转移到念经、念咒上面了;过一会儿想起这个事情时,又烦恼得不得了。

假如我今天白天特别烦恼,晚上睡着了就不会烦恼了,明天早上醒来时也不会烦恼,在想起来那个事情之前我都不会烦恼,但当突然想起那个事情时,仍然会烦恼、痛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念经持咒到底有没有作用呢?一点作用都没有,只是转移了注意力而已。

如果我们没有听闻的话,就没有一个东西来逻辑思维,变成胡思乱想了,所以需要听闻,就像嘴里没有东西的话我嚼什么呢?没有嚼的东西。然后再思维和实修,这两个方法的作用是让学过的法融入到我的心,使我的心和法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单一的一个方法也不行,原来我说过要思维修和无思维修交替来修,这两个方法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融入。

弟子: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听闻的话,就算是看了很多书,但不深入思维和落实到实修的话,法跟心肯定是分离的。我之前在书上看到这种状态称为“法油子”,是这样子的吗?

师:不能说全部是法油子,但是变成法油子的可能性非常大;还有可能变成书袋子,这个可能性很大。假如我把很多经、续、论都记在心里了,别人问什么,我全部都能对答如流,相当于一个袋子里面装了很多书一般,但袋子还是袋子,书还是书,就是这样的。

假如你看竹清嘉措rbq的这本《空,大自在的微笑》,不是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按照《空,大自在的微笑》里的内容念一下,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竹清嘉措rbq的逻辑性特别强,他前后的逻辑都是衔接的,一个都不会错乱。如果你自己思维、分析、比较、评判、相关逻辑来推理,然后安住。能融入到自己的心,就彻底理解了,这个时候再用你自己的语言和说话风格讲出来,完全不是他的语言,这时闻思和实修才完全结合了。不然就算记住了这整本书,里面的空性讲得很清楚了,这还是rbq的,不能说对你没什么帮助,但是你前后会串连不起来。

假如一个人问你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虽然能说出来一点,但对方如果要你用一个逻辑来反对或推翻的话,你就会完全说不出来。

宗萨rbq和竹清嘉措堪布,他们两个的逻辑性都特别强。宗萨rbq不用佛教的专用词,就是特别生活化的方式来讲,但同时逻辑性也特别强,很不一般。相比而言,竹清嘉措就很注重佛教的专用词这些。

弟子:每个人有不同的风格。

师:风格是不同的,但逻辑是相同的,逻辑性都特别强。我看过的汉语书范围不广,但是看过的书里面这两个人的逻辑性特别强,如果学会这两位的逻辑的话,我们的闻思肯定会提高。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