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今生未达到能所合一,对临终证悟也有很大帮助
弟子B:上师,比如今生我也闻思修了,但是我禅修没有达到过能所合一,我跟一般没有闻思修和学过佛的人临终的时候肯定是不一样的,那像这种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因为到时候可能不会能所合一,因为从来没有过能所合一。
上师:当然不一样。要想能所合一,第一是闻思,第二你也打坐呀。这样的话可以说经验丰富和不丰富,不能说没有经验,有经验呀,但是经验没有丰富到一定的程度。一个是能所出入完全是自由的,叫经验丰富的人,另一个是有经验但经验没有特别的丰富,可以这样描述。这样的话他也会开车、你也会开车,他开车三年,你开车六年,经验就不一样呀,两个都可以开车,但是经验不同。
弟子B:我的意思是,比如说我这一生的禅修当中没有达到过能所合一,还是在能所分开的范畴以内。
上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假如我没有开过车,但是在电脑上面模拟开过,或者教练教过我,怎么拐、怎么退、怎么停全部教过,我也在脑子里想过、思维过,但是没有实际开过。如果我一定要开车的话,开车的时候比一点概念都没有的还是强得多呀,我知道教练是怎么教的、我怎么思考的、怎么个换挡的、怎么个刹车的、怎么个踩油门的,还是有个概念呀,就不一样了,就这么个区别。如果教练完全没有教过他,他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哪个是刹车、哪个是油门都不清楚,怎么能开呢,是不是?完全没有安住过,光闻思的人,就像我从来没有开过车,但是教练教过我,我也自己学过,只是理论上学过,车从来没有摸过,还是不一样的。完全连教都没有教过,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么个情况。
弟子B:就是机会还是会大很多。
上师:大很多。
弟子B:我为什么纠结这个问题,我在想,如果我通过这一生的修行,但是禅修不能达到那个境界的话,到临终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把握。到临终的时候,我还是要坚定地祈请上师求生净土,这个是不是把握更大一些呢?因为到阿弥陀佛的刹土就更有保证嘛,至少比轮回里的修行条件各方面要比这个更好嘛。
上师:为什么更好呢?阿弥陀佛的净土那么远,你能所合一那么近。
弟子B:我就怕我中阴身的时候不能能所合一,认不出来自性呀。
上师:如果认不出来自性,你认得出来阿弥陀佛吗?
弟子B:哦。
上师笑:阿弥陀佛穿个便装过来了你能认出吗?阿弥陀佛说:“哎,达瓦我来了。”“你到底是谁呀?”你会这么说吧?
弟子B:哦,我的理解是不是认识阿弥陀佛要比认识自性要容易一点。
上师:不是说你认出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带你去什么地方,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方便法门。如果你认出了阿弥陀佛就是自性,阿弥陀佛示现,我看到了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作为对境安住就可以了,这也是能所合一的机会。
弟子B:那些学显宗的不知道有能所合一这个概念,他怎么往生呢?
上师:如果从阿弥陀佛愿力的角度来说,阿弥陀佛有那么大的愿力,他来引导我,他来带我去,这样的可能性还是有,这是从愿力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们自己的业力、自己的自身能力来说,能所合一和去净土完全是一样的。
弟子B:就是说,如果能够能所合一,想去净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想去哪儿都很容易。
上师:对。能所合一的时候,去地狱和去净土没什么区别,能所合一的时候我不是去一个净土,我同时去一千个净土完全是可以的。不是说我一个人去一个地方,这里去完了再去那里,不是这样的,能所合一是同时去。
弟子D:上师,您刚才提到您的那个弟子三天能所合一的状态,能所合一不就是证悟了吗?还有能所合一之后的证悟吗?
上师:对,是证悟,但是能所合一是金刚乘的名词,证悟空性不是金刚乘的名词,这是显宗般若的一个名词。能所合一当然是证悟,证悟也是能所合一,但是这个名词用的就不一样。他不是很自由,他进入了这个状态出不来,他进和出不是自由。不是就进入一次,相对比较频繁。
弟子D:那我们把时间缩短,这三天之内而言的话他就是佛?可以这么理解吗?可能三天之后他从这个状态出来了就不是。
上师:三天和一天有区别吗?如果你是进出这种状态自由的话,三天和三年是一样的。三天和三年在我们的概念上是不一样,但是他是超越概念呀,没有时间长和短的概念,时间长和短是一种概念、一种特性。
我现在就是般若的一种讲法,你也是般若班的吧?我现在是什么样的讲法呢?没有讲原来的这个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名词,现相和实相的角度也没讲,我说特性和体性,就这么个名词来讲。为什么讲特性和体性呢?我发现大圆满和大手印合一的里面也需要提这个体性,体性的藏语就是“沃我”,你不是学过藏语吗?“沃我”就是体性,我们体性佛叫“沃捏格”,“沃捏格”是体性佛。体性有了,体性还有另外一个词来讲的话有点绕口,我自己想出来一个体性和特性,就这么来的。身体的体,特色的特,就用这么个名词来讲,用体性和特性来讲。刚才说的时间长短是特性,不是体性,体性没有长短、没有高低、没有深和浅,这些深和浅、长和短都是特性。
弟子B:上师,佛应该是一直在、永远在能所合一的状态里面是吧?
上师:对,佛是完全能所合一的状态,但是菩萨不是完全能所合一的状态。但菩萨能所合一和能所分开是完全自由、彻底自由的,就这么个情况。我们凡夫的话也可以能所合一,但是这个能所合一和能所分开不是自由的。
弟子B:所以法身佛不能够示现来度化众生,是不是就因为他永远在那个合一的状态?
上师:他是一直合一呀,他的状态中度化和被度化完全没有办法成立。
弟子B:所以他必须分开。
上师:对,度化的话要化身和报身,这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这个时候相当于法身佛是虚空,虚空中的空气、氧气这些就是报身和化身。虚空没有好坏,没有浅和深,没有这些词,但是空气有好、空气有不好,是不是?氧气是很薄弱的、氧气是很丰富的,也可以这么说吧?有这么个区别。如果虚空没有,有没有办法有空气呢?有虚空才有空气,这样的话虚空是根本。但虚空会不会给你帮忙呢?完全不会,伤害你也不会,但是空气伤害你、帮助你都可以,是不是?就这么个区别。
弟子B:为什么说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他们的法身已经成佛,但是示现菩萨相来度化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上师:对,这是一种示现。
弟子B:因为他必须要这样示现才能够实现度化众生。
上师:对对对。
弟子D:上师,闻思的时候,比如说闻思的念头从哪里来?自己的想法或者情绪从哪里来?然后去哪里了?住在哪里?我就在想,我们一般说一个东西从哪里来、住在哪里、去哪里,我们一般只能说眼睛会看见的这种东西。但念头本来就看不见,它只能感受得到,我却要去找它是从哪里来的、住在哪里、去哪里,我就感觉这样寻找的话,寻找下来以后总感觉不是特别有意义。如果是一个车从哪里来、住在哪里、去哪里,我能看到这个车。但是我本身就知道念头是看不见的,我没办法说它从哪里来、它住在哪里、它去了哪里,我只是在不断地体会到它有这个。
上师:好的,你刚才说的车,哪里来的、哪里过去的,认为是看得见,这是我们的习气而已,你能看得见车吗?完全看不见呀。我看得见车的颜色和形状,但颜色和形状不是车呀,是不是?颜色和形状是我眼睛能看得见的,车的声音是我耳朵能听得见的,是柴油车还是汽油车,我鼻子闻得到,我摸一摸,能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就这么个情况。我们现在很容易相信我的眼睛看到了,这是一种习惯性,车完全是看不到的。
我们的念头是谁来看的呢?现在的车,我们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触觉,五个东西结合才能知道。但是念头更加容易,一个觉知就可以了,一个觉知就搞定了,这样的话不是更容易吗?我们车看到是五个东西来描述、抓住它,但是如果你有明锐的觉知,明锐的觉知一个就搞定。念头是怎么来的、怎么过去的、怎么消失的、怎么个过程,不是一个觉知来搞定的吗?这样的话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这个习气来说不容易而已,但是我们真的习惯了更容易。现在一辆车是从哪儿来的、从哪儿过去的,这是很复杂的。我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哪里过去的、怎么个过程,很容易,非常容易,只是我没有这个习惯而已。
我们一切都是往外看,不习惯往内看,心本来没有外和内,但习惯性来说有个内和外。要反思自己,我们习惯认为心在我身体里,在身体哪里找不到呀。身体这么掐一下,知道舒服还是不舒服,但是掐一下别人的身体,我完全感觉不到呀。把你掐一下我感觉不到疼和舒服,但是掐一下我,不管从头到脚哪里掐一下,我都知道呀,这样的话心是在外还是在内呢?这样的习惯性来分析的话,心是往内看的。
假如说有一件事你做错了,如果你是非常诚实的人,素质很好的话,不管是别人怎么说,你会承认说:“上师,是我错了。”会这么说。但是如果你素质比较差的话,明明是自己的错,你还是会狡辩,一定要推到别人身上,你怎么都不会承认的。这不是我的错,是他的原因,他的原因怎么怎么样,不管往谁的身上推,就一定要推到别人身上,这不是我们的习惯吗?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清白。但是我们分析的时候,自己清白吗?绝对是清白不了的。如果我是一个很傻、不会思维的人,你说完全不是你的错,就是达瓦的错,达瓦怎么怎么样,有可能我会误会她。但是如果我是能思维的人,我会知道是你做错的这个事情,是你狡辩,不是很诚实,我完全能分别出来。我说和不说是我的问题,但是我完全知道,就这么个区别。
弟子B:下课了,上师讲了这么久了。
上师:好的,好的。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