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佛法
逻辑辨析、先有扎实的寂止基础,对进入胜观的帮助在哪?为何能所合一是解脱和证悟的关键?(二)
弟子B:师,那就是我们先修止,止修得比较扎实的时候才能以心观心。之前您也让我们去找心在哪儿,这个答案我一直没有找到。刚刚听完您的开示,我想可能我要把"止"修得扎实以后,才会想明白这个问题。
师:对,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你寂止修得非常扎实了,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修胜观,但修胜观的时候寂止还会松动。因为修胜观的时候,不是像修寂止一样单纯地安住,有时候要通过思维,有时候和寂止一样安住。胜观跟寂止有点不同,胜观是以心观心,寂止是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东西上面,或者安住在心静下来的状态中。胜观的时候要思维——到底这个所缘是不是实有?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存在的?能缘同样也要分析,这时候心在动,但修寂止的时候心不动。这样的话,由于胜观的思维修,慢慢慢慢会影响寂止。本来寂止修得非常扎实了,但是慢慢慢慢寂止会松动。这时候就停止修胜观,又回来修寂止。但这个时候和原来就不一样了,因为原来寂止已经修稳定过了,所以现在专门修寂止的话,寂止很容易就又稳定了,几天、几十天就能修稳定。然后再以修胜观为主,寂止慢慢慢慢又会松动,又不扎实了,这时候再停止修胜观,又回来修寂止。寂止修得又扎实了,修得扎实的基础之上再修胜观。修胜观的时候,慢慢慢慢又会影响寂止,就这样反反复复训练,慢慢慢慢再怎么思维的话,也影响不了寂止,有这么一个情况会出现。这时候思维不但不会影响寂止,反而还会对寂止有帮助——我越分析,寂止就越扎实。本来寂止对胜观有帮助,但刚开始修胜观对寂止有影响,如果修到寂止和胜观互相不影响了,就接近为止观双运了,就这么一个过程。
弟子:师,您一直讲寂止修得比较扎实,然后可以开始修胜观。
师:本来是这样的,但寂止不是佛教特有的,寂止是佛教和外道共同修的一个法。如果寂止是共同的修法,只修寂止完全解脱不了。
弟子:但是寂止应该有利于解脱。
师:对,但从寂止的角度来说,光修寂止解脱不了。佛教的寂止和外道的寂止有什么不同呢?根本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是修寂止的目的不同。外道修寂止的目的要么是为了神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尝到什么、摸到什么等等,为了这些神通而修;要么就是为了禅悦而修——禅修的感觉特别快乐,没有什么痛苦。原来我们心里想这个想、想那个想的时候特别痛苦、特别烦恼,现在进入寂止的状态很愉悦,所以他们是为了这个禅悦而修的。外道就是为了这两个目的而修寂止的,就这么简单。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的目的修寂止解脱不了?因为“禅悦”和“没有禅悦”是对立的,“能享受愉悦的人”和“被享受的愉悦”也是对立的,“有神通”和“没有神通”也是对立的,这样二元对立的话,永远都解脱不了。
念经、磕头这些功德是无量的,对解脱也有帮助,但是靠磕头或者念经完全解脱不了。因为什么呢?磕头的时候,还是有一个“能磕头者”和“磕头的对境”,或者说“所皈依的对境”和“能皈依者”,还是二元的,是不是?念经有“被念的”和“能念的”,这也是两个呀。
外道修寂止,要么就是为了禅悦,要么就是为了神通,永远是对立的。我们磕头也好、念经也好,不是没有功德,功德是无量的,但是最后解脱不了的原因是什么呢?假如说出离心、菩提心十分重要,但是出离心生起了,菩提心也生起了,能不能彻底解脱呢?也解脱不了,因为什么呢?因为这时还是对立的。
最后证悟空性的话,就没有对立了。大圆满、大手印的角度来说,就是合一了。原来是两个,后来变合一了、变一个了,这样才能解脱。我们现在感觉能所是对立的,但解脱是能所不二,也可以说能所合一,能所变一体了,合一的意思就是变一个了。但我们要知道,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可能变成一个,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不同的个体,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才能合一。也可以说能所不二,能和所本来就不是两个,但感觉是两个,最后达到感觉也不是两个了,这需要一个过程。
还可以说能所双亡——就是能和所的概念彻底要消失;也可以说能所双运——双运就是能和所本来不是不同个体,但感觉是不同个体,最后把它们两个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叫双运,也可以叫双融。这些都是不同的描述而已,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就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修寂止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禅悦,也不是为了神通。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稳定胜观、深入胜观。如果没有修寂止的话,修胜观的速度也不快,然后也不是很清晰,也不是很稳定。按道理来说,有相寂止修得十分扎实的时候才修无相寂止,无相寂止修得十分扎实的时候才修胜观。但是,一切不是很无常吗,有人想如果我今天修寂止,明天没有时间修胜观了怎么办,所以就着急修胜观。寂止没有扎实之前修胜观的人特别多,但不成功的概率也非常高。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