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
>
>
>
逻辑辨析、先有扎实的寂止基础,对进入胜观的帮助在哪?为何能所合一是解脱和证悟的关键?(一)

走进佛法

逻辑辨析、先有扎实的寂止基础,对进入胜观的帮助在哪?为何能所合一是解脱和证悟的关键?(一)

发布时间:2021-10-28

师:《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看多少遍了?

弟子B:现在看到第五遍。

师:为什么这么慢呢?

弟子B:因为之前一直看不进去,所以只是在听,听了大半年以后,又能够看得进去了,现在看得比较快。

师:哦,十遍看完了你有什么打算呢?

弟子B:等十遍看完了,我再请上师要新的功课。

师:好的,十遍赶紧看啊。

弟子B:好。

师:看完了一定要联系我,然后我再安排看什么。

弟子B:好。

师:看了五遍,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弟子B:疑问还是挺多的,尤其是讲到空性、轮回,还有对空性不执着这些都不是很理解。我们平时看书的时候,如果认为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空性的,就很容易对空性产生执着。但是,书上讲我们不能对空性执着,又不能对实有执着,这里还不是特别理解。我是要特别造作地去相信空性吗?

师:说是这么说,但没有关系。轮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我们把一切本来没有的东西当做有,把本来不是的东西当做是,而造成的轮回。执着轮回的话,就会越来越离不开轮回。我们为什么要离开轮回呢?因为轮回里一点一滴的快乐都没有,轮回就是痛苦,只不过这个痛苦不是苦苦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而已。痛苦分为行苦、变苦、苦苦,这三个完全没有不苦的,刹那都没有。

如果我们执着空性,这说明还不懂空性,认为空性是多么多么地好,然后就执着它。我们知道万事万物本来不是实存的、本来是没有,这是一个幻觉而已。如果知道是幻觉的话,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也可以说知道这个缘起了,自然而然就会了解空性。不管怎么样,空性还是接近真理,但执着轮回的话,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一切都是实存的,就会越来越远离真相,这样的话对我们不好。但也不是说空性是多么多么地好,空性完全是实有存在的,也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认为的话,也是一个执着。万事万物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分析、比较、评判、相关逻辑推理的时候,实有存在的概念会越来越消失——这个完全不是执着,这是自然接近真理。

弟子B:书上也提到,我们是带着琥珀色的眼镜来看待万事万物,其实看到的都不是真相。

师:对呀。

弟子B:闻思是不是把眼镜摘下来的过程呢?

师:戴着有色眼镜看的时候,情况是什么样?摘下有色眼镜看的时候,情况又是什么样?戴着眼镜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会变,是不是?眼镜摘下来的时候,能看到真实的颜色,除了颜色以外没别的。还有另一个比喻,我这边的眼睛戴一个显微镜,看这堵墙是动的;另一边的眼睛不戴显微镜,看这堵墙是不动的。这样的话,这堵墙到底是动还是不动,要分析吧?

我们现在用思维来分析的话,应该是戴着显微镜看到的结果更接近真相,是不是?我们眼睛完全看不到的东西,显微镜能看得到,是不是?如果戴显微镜看得到,不戴显微镜看不到的话,这不是显微镜说了算吗?

弟子B:我们知道现在看到的是现相,也渴望看到实相。

师:渴望看到没有用。

弟子B:就是造作地渴望看到实相。

师:假如说你一只眼睛戴着显微镜,一只眼睛什么都不戴,看我是什么样?或者两只眼睛都不戴显微镜看我又是什么样的?再或者两只眼睛都戴着显微镜看的时候,我又是什么样的?相当于是这样的情况。

弟子B:师,请您再开示一下止和观,因为书上用很长的篇幅讲止和观。书上说观类似于智慧,但是观之前先要调柔一下自己的心,要在止的状态才会有观的智慧。

师:本来止和观是一体的,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定要把它们分开来修——先修止,再修观。止是什么意思呢?止就是寂止,寂止分有相寂止和无相寂止两个。为什么要先修止呢?为什么要分开修呢?因为我们现在这颗心的状态就像一匹野马一般,野马和已经驯服过的马不不一样,如果是已经驯服过的马就不叫野马了。这两种马在草原上吃草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来哪匹是野马,哪匹是已经驯服过的马。但马是做什么用的呢?马是骑着去目的地的一种交通工具,是不是?当我们要骑马去目的地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驯服好的马,相对来说没什么问题,因为它已经驯服过了,所以相对来说我想让它干什么它就能干什么。但是没有驯服过的野马,我完全骑不了它,骑着它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因为这时候不是我说了算,不是我想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它会各种办法来反抗。这样的话,我们先骑马?还是先驯服马呢?

弟子B:驯服。

师:对呀,驯服马的过程相当于“止”,骑马的过程相当于“观”。我们修寂止的目的就是为了驯服这颗心的状态,心的状态跟野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假如一个人修过寂止,另一个人没有修过寂止,我们看的时候,感觉这两个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但是,如果让他们两个的心停下来的时候,也可以说不让它动,这时候就不一样了。已经修过寂止的人,特别是寂止修成就的人,不让他想的话,他的心完全可以一动不动,相当为一座山一般,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然后让它想的话,它可以想得特别详细、特别周全,能拼命地想下去。但没有驯服过的心,也可以说没有修过寂止的心,你让它停,它刹那都停不下来,它非得要东想西想;它这么喜欢想,但你真让它想的时候,它想得一不详细,二不周全,三不会拼命地想下去。这样的话,驯服过的心和没有驯服过的心,也可以说修过寂止的心和没有修过寂止的心就不一样了吧?如果是你让它停就能停,让它想就能想,这相当为寂止修得扎实了。

胜观确实是智慧,但是我们现在说的话,大家也不是听不懂,但有可能没什么感觉,为什么没什么感觉呢?什么是胜观的智慧呢?初步的胜观来说,就是以心看心,也可以说以心观心。这是什么意思呢?昨天我说的,藏地有些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讲大圆满的时候有个传统,如果弟子来了,给他灌大圆满的灌顶,然后加持一下,最后跟他说,你找你的心去吧。除了这以外不说什么,怎么找是他自己的事。这样的话,他自己会琢磨,如果实实在在地告诉他了,他不通过琢磨和通过琢磨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刚刚开始他不知道怎么找,里面找外面找,但找不到呀,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心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如果有颜色、有形状的话,容易找到。然后,他就慢慢慢慢琢磨,是谁来找的呢?找的是心,被找的也是心,除了这个心以外,没人找了呀,那是不是有两个心呢?一个是被找的心,一个是能找的心,这样的话不是有两个心吗?到底是有一个心还是两个心呢?感觉是有两个心,但实际上没有两个心,只有一个心。这么找找找,慢慢慢慢感觉被找的心和能找的心有一种相互吸引的感觉,然后慢慢就有点找到了的感觉,这个时候就以心看心。一个所缘的心和一个能缘的心,也可以说被找的一个心和能找的一个心,会有这样的感觉示现出来。

现在我们没什么感觉,只是听了而已。禅宗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假如我说杯子里的水是100度,很烫的,但是我再怎么形容、再怎么描述,再怎么样清楚地表达,你还是没什么感觉,是不是?如果你喝一口,100度的水到底是多烫你自然就知道了,因为你已经亲自体会了。一样的,你修着修着,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修的方法就是能缘的心不分析所缘的心,就这样很单纯地看着所缘的心,也可以说观着所缘的心。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时间久了,感觉这两个心越来越互相接近,有这么个感觉。但是有没有真实吸引呢?不是真的互相吸引,这只是一个感觉而已,实际上它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果本来是一体的,没办法互相吸引,是不是?你可以吸引别人,但你吸引不了自己。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吸引别人,但是你用什么办法都吸引不了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能吸引和被吸引的是一体、是一个,所以没有办法吸引。但感觉上来说,还是有互相吸引的感觉,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幻觉的角度来说,有两个心,但是不管怎么样,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都不分析它,不比较它,就是很单纯地看着、听着。这样的话,最后这两个心变成为一个心,也可以说一体了,这个刹那刹那的一体了叫瞥见。瞥见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喻来说,这里有一个鸟飞过去了,我知道是一只鸟飞过去了,但是这只鸟长什么样,大小、颜色是什么样的,我都没看清楚,因为感觉它一下子就飞过去了。瞥见的速度太快速了,所以没感觉到具体情况,但有个感觉变合一了,只是合一的详细情况没有了解。然后,再继续修的话,慢慢慢慢就会反反复复地瞥见,次数会越来越多。次数多了以后,慢慢慢慢这个瞥见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延长。这个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变成一体了,还是本来就是一体的,因为产生幻觉而分开的。然后,分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合一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觉,都会十分清楚。比喻来说,这时就像一只鸟落在这儿一样,看得很清楚,它长得什么样,什么颜色,都能够知道了。如果反反复复飞过去的话,就能看得更清楚了,最后就完全合一了,但这只是感觉而已。合一不是我们两个人合一了,我们两个永远都合一不了,我看着你,你是所缘,我是能缘,合一是(我和你)这个能所的概念消失了。概念在我的心里,不在你身上,也不在我身上,在我心里。但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是不是?这样叫胜观。

所缘的心看着能缘的心,这就是以心看心,这就是初步的胜观。然后,这个瞥见越来越频繁,时间也越来越延长,这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完全合一了,可以说这是一个结果。胜观是这样的。

如果完全合一的时候,非常稳定——想停就停、想想就想;又没有能看和被看,这时候就是止观合一。这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