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治自私和嫉妒
弟子:许多同修在大礼拜、念经、放生、打坐等方面很精进,但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又表现出自私和嫉妒,没有办法和别人和谐相处,禅修能改变这些同修的性格吗?
上师:当然可以。修行是一个过程,我们首先从皈依开始,没有皈依,不算入佛门,无法学习佛法,所以需要皈依。皈依有身、语、意三方面的皈依。身体五体投地对三宝礼拜,是对三宝尊重的表示。佛菩萨本不需要我们对他们磕头礼拜,如同佛教也没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皈依佛门,但皈依可以种下解脱之因,礼拜可以积累福报资粮、消除业障、对治傲慢心,所以需要做身的皈依。然后我们口里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就是口的皈依,也可以说是语言的皈依。心里观想和尊重三宝,这就是意的皈依。圆满的皈依需要结合身、语、意。
皈依是基础,接下来要修持慈悲心。皈依对刚刚所说的自私心、嫉妒心没有冲突,不会产生直接的对治力。那我们分析,自私心跟什么是冲突对立的呢?我们发现慈悲心和嗔恨心是对立的,菩提心和自私心是对立的。上面说过,我们先慢慢造作升起菩提心,在心相续中熏习出深刻的印象,逐渐养成习惯,利他心多多少少都会升起一点,此消彼长,利他心升起多少,自私心就下降多少,是这样来判断。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嘴巴上说我如何如何,做得有多好,不需要说,光从你有没有利他的言行就能看得出来。妒忌心也是自私心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自私心下降,妒忌心也会下降,这两个是息息相关的。
关于慈悲心、菩提心还有如何升起两者的相关理论要多学一学,然后尽量把佛法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话同事也好、同学也好、家人也好、领导也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肯定会融洽。这方面大家要多注意,学佛的人不要怪怪的,不要执着于外相——认为学佛后我就一定要怎样怎样、我是吃素的、我是佛教徒......跟任何人都合不拢,这说明自己的心没修好,身心没有结合。我们修行不是修嘴巴和身体,是要在自心上下功夫。你心里升起慈悲心和菩提心,刚才说的这些自私、妒忌的表现就会消除。这样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就好了,所以这方面要多注意。佛教理论、经典的学习不能只挂在嘴巴上,要身心结合,随时在心里观想、忆念,提醒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