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
>
>
业属于因还是果?业、业力、业报有什么区别?

走进佛法

业属于因还是果?业、业力、业报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0-12-31

弟子:我帮外地师兄问一个问题,他是这样写的:《正见》的结论部分说“当因缘和合而且没有障碍时,结果就会出现。结果就是业”。

上师:这句话不对啊。

弟子:问题是这样写的——《正见》说“当因缘和合而且没有障碍时,结果就会出现。结果就是业”,而上师开示“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两种”,是把业归纳在因这个范畴的。疑问是:“业”到底是因还是果?“业”“业力”“业报”三者有什么区别?

上师:业到底是因还是果,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一点。业,既是因又是果,但是相对来说是算因,不是说绝对是因。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因和果是相对而说的。什么叫相对呢?从果的角度来说,它是因,但从另外一个因的角度来说,它可以是果,它既可以是因又可以是果。业就是因——这是相对而言,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因。

(上师翻阅《正见》)“当因缘和合而且没有障碍时,结果就会出现。”这里已经是句号了,这句话就讲完了,不能再连着后面“结果就是业”这一句。前面这句已经完成了,然后是“结果就是业。”这里又是一个句号,两个都是句号。

“当因缘和合而且没有障碍时,结果就会出现。结果就是业”——这样标点符号(断句)就不对了,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当因缘和合而且没有障碍时,结果就会出现。结果就是业。业是由意识(心或自心)所集合而成的。”这样就通了。“业是由意识(心或自我)所集合而成的。”这是在解释业,业是由心所或者自我所集合而成的。

再往后面看——“如果这个自我因贪爱或嗔恨而行动,就会产生恶业。”这句话需要很深入地分析。贪爱当然是用心所,为什么是心所呢?贪爱抓住的对境肯定是美好的,我认为很漂亮就会贪爱,这就是我的心所。

是不是恶业,要分四种情况。第一种,发心是善,行为是恶,结果是善。比如大悲商主杀强盗的公案,大悲商主的发心是为了强盗不堕落,他的发心是善;但行为是杀了强盗,行为是恶。发心和行为,是以发心为主,所以结果是善。

第二种,发心是恶,行为是善,结果是恶,与第一种刚好相反。我们说“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做的一切都是恶业”。有人会问,那在自私心的基础上念经、供佛、绕塔、放生等等,是不是善呢?——行为虽然是善,但发心是恶,所以结果也是恶。为什么是恶呢?就像刚才说的,心和行为两者,以发心为主,所以就是恶。

第三种,发心和行为都是恶,结果也是恶——这是最严重的恶。比如因为口腹之欲想吃某种动物的肉,接着把它杀掉了。这就是发心是恶,行为是恶,毫无疑问结果也是恶。

第四种,发心和行为都是善,结果也是善——这是最圆满的善。比如在利他心的基础上念经、绕塔或者放生等,有利他的心,发心就是善,行为也是帮助众生的,也是善,结果肯定也是善。

分为这样四种情况,这样分析后就容易理解。这样详细讲的话,这本书(《正见》)可以变成十本书,闻思时需要这样分析。

贪爱或者嗔恨,贪爱多了也会变成嗔恨,嗔恨的对境是什么?肯定是认为对境不好,才会排斥、嗔恨。但是不是这个对境真的不好呢?——这是不一定的。

我有我的标准,我的心里有个标准,对方达不到我的标准,或者与我的标准是相反的,我就认为是不好的。我认为他是非常不好的,为什么不好呢?他和我的标准是相反的。

但如果你的标准和我的标准是相反的话,那对你来说,他的标准就和你的标准是一致的,你会认为他就是最好的。实际上有没有不好的呢?并没有绝对的不好。

比如说大便,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肮脏的,连看都不想看,一分钟都不想跟它待在一起,更不用说摸一下,或者说尝一下,完全不敢,是不是?但这个大便是不是不好呢?不能说不好。对一条狗、一头猪或者一只苍蝇来说,它是最好的美餐。对跟我们有相同业力的众生来说,它是不好的;但对跟我们业力不同的众生来说,它是最好的。

再比如说黄金,黄金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值钱;但对跟我们业力不同的众生,比如牛啊,狗啊,对它们来说,黄金跟石头没什么区别,用也用不了。如果朝着一条狗扔一大块黄金,它肯定连看都不看一眼,吓得立马就跑,生怕被砸死。

另外一个例子我也经常讲,太阳的光对我们来说是明亮的,但对猫头鹰或者蝙蝠这些众生来说不是明亮的。

弟子:亮得太过度了,把它们亮瞎眼了吗?

上师:也不能说亮瞎了。在我们看来,是亮得过度了,但猫头鹰不会这么认为,我们所谓的明亮的对它来说就是黑暗。对我们来说,看不见的叫黑暗,看得见的是明亮,但它们是相反的。

如果真是太阳光亮过度了,那月亮的光应该合适吧?但月亮的光有了,猫头鹰也还是看不见的。农历的二十九和三十,连月亮的影子都没有,是最黑暗的时候,但对猫头鹰来说就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明亮的东西,对它们来说是黑暗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业力导致的,没有一个绝对。

书上这里说“因贪爱或嗔恨而行动”,贪爱和嗔恨都是心所,行动就是有行为了。动作和发心两者,当然是以发心为主。“因贪爱或嗔恨而行动,就会产生恶业”,详细分析不一定会产生恶业,主要是看是利他心的贪心还是自私心的贪心。

如果是以自私的心去贪的话,绝对是恶业,但如果纯粹是以利他的心去贪,则当然是善业。佛陀说“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这也是一种追求和贪心,这个贪心不能说是恶吧,是不是?贪心不一定是恶,可以这样说。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转法轮内容,不是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内容,读的过程中要思维。详细分析的话,有贪和贪的行动,不一定会产生恶业;有善的行动,也不一定就是善业;有慈悲心,也有慈悲的行动,当然是善业。

比如你刚做了内脏手术,要吃软的东西,不能吃硬的东西,而且需要慢慢适应,不能一下子吃饱,但我看你饿了很长一段时间,饿得肚子咕咕叫,我就给你食物让你吃饱,这不一定是善。

你饿了很长时间,一下子吃饱身体会受不了,应该先吃少量软的东西,然后慢慢慢慢一点一点增加,几天以后才可以正常吃、吃饱,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吃甜点什么的。不然直接让你吃得饱饱的,有可能撑坏了,看上去是善反而变成了恶。行善,一定要学会技巧。

弟子:就是说一转法轮不谈发心,是以行为来判断是善还是恶;二转法轮是以发心为主、行为为次,所以必须分情况来看是善还是恶。一转法轮认为贪心嗔心就是一种恶的行为,所以结果也是恶了,它是这个角度来说的。

上师:小乘是以行为为主,大乘是以发心为主,这两个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一条毒蛇掉进了坑里面,把它救出来放生,对它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它出来后会伤害其他众生,这是不是善呢?可以给它念经啊,洒甘露啊,各方面能做的成全它,这样它也避免了再去做恶业,比如吃青蛙或者咬人。

再比如一个得了非常严重的传染病的人,我们应该尽量治疗,这是应该的,但一定要隔离,他的家人和亲属都要隔离。把他和亲属分开了,他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但如果为了他心里好受而不隔离的话,所有的人都染上传染病怎么办?

慈悲需要智慧来支配,《饶益有情九观察》里面有讲,什么都盲目地做也不行,盲目地去利他也不行。

弟子:上师之前开示里讲“因,分为定业和不定业两种”,是把业归在因这个范畴的,对吗?

上师:业是因,这是一个范畴而已,不是绝对的,不能说业绝对是因。没有一个绝对的因,没有一个绝对的业,有的情况下可以说业是因的范畴。

弟子:“业”“业力”“业报”三者有什么区别?

上师:当然有区别。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相对来说,不定业比较容易消除,定业不容易消除,但这只是相对容易和相对不容易而已,都可以消除。

不管是定业还是不定业,相对来说可以说是业或者因,但不能说它们是绝对的因,从它的果来说,它是因。定业和不定业,是从果的角度来判断的,它就是因。

业报,就是业的果报,就成为果了,可以说业报和业果是一回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