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
>
>
安住在阿赖耶识上是不是以心观心?

止观禅修

安住在阿赖耶识上是不是以心观心?

发布时间:2020-12-31

上师:在阿赖耶识中安住是不是以心观心?

弟子:要看是唯识的阿赖耶识,还是大中观的阿赖耶识。

上师:不管是唯识的,还是中观的,都不是。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不是心。

弟子:那您在另外一篇文章上也开示说“是以心观心”,那应该怎么理解呢?

上师:心和阿赖耶识完全不同。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标准?能所完全明显对立,这叫心;能所不明显对立,又没有明显合一的平静的状态,这叫阿赖耶识。这样的话心和阿赖耶识不同吧?是不是?还有就是,能所明显合一,这就是心性。这三个不同吧?就是这么个情况。但是,有些上师有可能是为了鼓励弟子,还有可能有其他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说“能所不明显了,这就是心性”,是这么直指心性的。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具体哪篇文章我忘了,说过这个就是初步的心性。这么说也没有关系,因为能所已经不明显了,但是这么说的话,不是很严谨,完全不是严谨的心性。因为什么呢?能所还没有完全合一,所以就不是心性。逻辑还是要严谨一点。所以今天的话,关于在阿赖耶识中安住是什么,有些人说在阿赖耶识中安住就是心性,这么说是不对的。阿赖耶识既不是心性,也不是心,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

弟子:那您是从哪个角度说的呢?

上师:不管是什么角度,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

弟子:那为什么我们在讲大圆满或者大中观的时候,您说心性是自性、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同一回事呢?

上师:大圆满里完全没有。原来是我在《觉知当下》里有这样提过,讲《觉知当下》的时候,有些是随顺汉地唯识宗的说法。汉地虽然也有中观等内容,但唯识宗因玄奘法师的弘扬而影响力比较大。玄奘法师在印度待了17年,他钻研的主要是唯识宗,所以他弘扬的也是唯识宗。我自己没有看过,听说玄奘法师也翻译过《金刚经》和《心经》,但他弘扬的主要是唯识宗,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中观为主,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是汉地最大的两位译师。

藏传佛教对唯识宗的研究不是那么详细,为什么呢?藏传佛教对它不重视。不是说这个教法有高低。小乘有部、经部的教法承认六识,不承认八识,大乘唯识宗承认八识,但是中观又不承认八识,又像小乘一样,承认六识,不承认八识。而藏传佛教是以中观为主,所以中观方面是藏传佛教非常非常重视的。具体说来,中观又有两个派。

弟子:自续派和应成派。

上师:不是,自续派是非常粗糙的中观,不是详细的中观。主要是应成派,应成派又分成两个。

弟子:自空和他空。

上师:对,自空和他空,也就是中观和大中观,就这么分的。这么分的话,这两个的深度完全不同。藏地为什么这么重视呢?藏地就是离印度近的原因吧,印度有无数的班智达来藏地,然后藏地又有无数人去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回来,其中最出名的有25个。藏印两地有这么多的连接,所以藏传佛教在这方面就比较严谨了。汉地除了刚才说的两位译师以外就没有什么人去印度(学习),结果两地(交流)就很少,所以就这么个原因。

汉地弘扬唯识宗的寺院比较多,但也有极少数修学密宗的寺院。成都的昭觉寺是密宗的,浙江的多宝讲寺也是密宗的,五台山也是有好几个密宗的寺院,还有成都(名字我叫不出来的一个山上)一个小的寺院也是密宗寺院。这些是有,但是是极少数。沈阳原来也是有一个密宗寺院,我去过,叫什么我忘了。有个法轮寺,现在是学格鲁派。从寺院的角度来说,修学的都是格鲁派,没有别的教派。但是汉地民间学的各大教派都有,大部分是宁玛派,国外大部分是噶举派,这个跟弘扬也有关系。汉地为什么大部分是宁玛派呢?原来基本上没有,后来改革开放之初,法王如意宝带了一万个藏族人去五台山。

弟子:朝拜?

上师:不是朝拜。专门去那里念《文殊真实名经》,念了一百万遍吧。从此以后,藏传佛教就和汉族人有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是这么连接的,五明佛学院和汉地结缘是从这里开始的。

所以我们原来讲阿赖耶识是怎么样的,和现在说的好像有点不同。但是,现在又讲的话,要更细致地去辨析,因为我们通过闻思,这个时候稍微有能力分辨了,要清楚明白有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样的不同。但是安住在阿赖耶识上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完全不是以心观心。

弟子:都不是以心观心?

上师:不是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话,就是两个心完全是明显对立的感觉。本来就没有一个所缘的心和一个能缘的心,本来就没有,是不是?但是我们因为无明而产生幻觉,认为有能所,已经习惯了能所对立。这个习气的缘故,我们看心的时候也是以心来看心,幻觉中认为,有个清晰明了的所缘的心,有个能缘(注意力)集中在清晰明了当中,这就是以心观心。刚才说的阿赖耶识,是能所完全不明显对立,但是又没有明显合一的这么一个状态。我们现在的目标,比如从胜观的角度来说,是在完全能所不二,也可以说能所合一的状态中安住,我们的目标是这样,但实际上还没有明显合一,实际上还没有证悟空性。这样的话呢,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了,因为还没有明显合一,明显合一就是证悟空性了,没有证悟空性就是安住在阿赖耶识上,但不能说安住在阿赖耶识上是以心观心。

二元对立很明显的以心观心属于初步胜观。为什么是初步呢?还有能所对立。能所明显对立到完全合一的过程可以分为下中上三个阶段:最初的就是能所明显对立;中间的是安住在阿赖耶识上;最后就能所合一,就是心性的状态。但就是有的弟子也是说“无相寂止就是以心观心”,不是这样的。

弟子:之前有师兄就这么讲过。

上师:有个弟子问过我,我说这个不对。不管是在什么颜色、形状、大小的这么一个东西、物体上面安住,这是有相寂止。无相寂止,是在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不思维当下的这么一个状态中安住。而心不是状态,所以这不是以心观心,这就是无相寂止。无相寂止修着修着,慢慢慢慢会有个感觉,感觉有能所——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心。所缘的心清晰明了,在清晰明了当中安住,这叫以心观心,这是初步的胜观,完全不是寂止,我是这么解释的。

弟子:上师,其实您在《唯一》里面讲的时候,有次开示,我记得很清楚,就是自性、阿赖耶识、还有如来藏都是一回事,所以我就记住这一个了,并且我在很多书上也是看到这个观点。我在校对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看到后面备注了一个大中观,所以我在这里的理解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指的如来藏,我当时就是这么理解的。

上师:现在完全排斥一切就不对了。有的直指心性是这么说的:“能所不明显了,就是心性”,所以直接说“不是心性”也不好,因此又备注说“这个是初步的心性”。但心性没有初步和不初步呀,心性没有出生过,心性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为什么分为初步和深入呢?这是一种随顺,随顺别人、圆融别人的。

弟子:那这样的话,金刚乘里面它也承认这个阿赖耶识,那这个阿赖耶识就跟您刚才讲的那个,就只是那个静下来的状态,而不是真正的自性吗?是这样子吗?

上师:静下来这么说也是可以的,但最标准的、严谨的话是:又没有能所明显对立,又没有能所明显合一的这么一个阶段,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就很标准。

弟子:哦,这就是金刚乘所说的阿赖耶识。

上师:对。

弟子:哦,那现在懂了。因为以前没有解释那么清楚的时候,我们就老认为,这是不是跟自性就是一回事,跟如来藏就是一回事?

上师:不。

弟子:那您现在说,我就明白了。哦,他所说的以心观心,就是这个状态,就是这个阶段。

上师:这么说的话,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我们是这么说吧,“天下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会不会这么说呢?

弟子:说是这么说呀。

上师:是不是呢?

弟子:是啊。

上师:这样的话呢,这个话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小,这么说也没有关系。但是呢,就是天下无边的众生里面包不包括观想者——你自己呢?

弟子:众生里面肯定也包括我呀。

上师:这样的话呢,你自己是不是你的父母呢?

弟子:哈哈,从这个角度就不是呀。

上师:对呀。

弟子:哦,就这个语病,逻辑推理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有的时候表达出来就很不严谨。

上师:对呀,天下无边的众生就是我的父母,这个是没有错吧?

弟子:嗯。

上师:天下无边的众生里面包括我自己,这样的话,我自己是不是我的父母呢?完全不是。是不是?是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逻辑推理太严谨了,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学因明的人,说话就真的特别特别严谨,严谨得不得了。

弟子:那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八识合起来是心,这个说法也不对?

上师:是的。

弟子:哦,那从六识的角度来说,六识合起来是心——为什么这个是对的呢?

上师:嗯?这样的话呢,八识合起来是心,这样的话呢,有不同两个心:一个是六识合起来的心,一个八识合起来的心。(师笑)

弟子:就是看从哪个角度来说。

上师:假如说要是严谨的话,八识合起来是心,就认定这是八识合起来的心了,还有这是六识合起来的心,这两个心是不同啊,一个是八个的综合,一个是六个的综合。

弟子:那如果混在一起来说,那该怎么说呢?

上师:不管是谁的角度,二元明显对立的就是心,但没有分别,不讲分别。二元对立加上分别的时候,就不是心了,这是第六意识了。

弟子:对,第六意识。

上师:这是意识,这不是心了。没有分别的、二元对立的就是心。

弟子:合一的话就不是心,就是心性了。

上师:对,就是心性了。没有明显合一,又没有明显对立,就是阿赖耶识;明显对立又加上分别的,就是第六意识了。这样应该很清楚。

弟子:不管是说唯识也好,还是大中观也好,反正没有明显对立,也没有明显合一,静下来的那个状态就是阿赖耶识。

上师:对。

弟子:哦,那现在搞清楚了。因为可能您根据我们的根器,修学的不同阶段,以及我们的理解能力,所讲的深浅不一样,所以我们……

上师:假如说,有些人提问,我回答“不是”,这样说的话,对他的打击可能很大,因为他还没有经过那么多训练,虽然实际上“不是”,我还是会随顺他,说“是”。

有的人要求弟子除了本派的书籍,不能看任何其他书籍。前几天我听到宗萨仁波切说,他没有说是汉地,他说净土宗讲的极乐世界和伊斯兰教讲的天堂以及基督教讲的天堂没什么区别——对呀,如果完全承认有一个要去的我、一个去的地方、还有一个去的行动,承认了这些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我自己有个看法,别的有些学者也是这么说,我很赞同。假如说你念阿弥陀佛,当然很好,但是除了念阿弥陀佛以外,啥都不能看,啥都不能学,这么说的话,从佛法的角度,就相当于是一种灭佛的手段。认为“有实实在在的一个极乐世界,然后我总有一天会去,然后我去了就解脱了”,啥都不看了,最后没有真正懂佛法的人,就是迷信地念佛。就相当于灭佛了。

弟子:这是不了义的一种去法,真正极乐世界在心中。

上师:真正念佛是很好的,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说念了,就完全不能其他怎么样。净土宗非常殊胜。不能说不殊胜,非常殊胜。但是念佛的同时有很多要看,要了解,到底佛讲的对不对?到底佛讲的和其他的哪个有道理?跟别的宗教相比殊胜之处在哪里?这些要找。不然的话,佛教和宗教没什么区别了。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