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
>
>
如何理解修无相寂止时“没有所缘物”?

止观禅修

如何理解修无相寂止时“没有所缘物”?

发布时间:2020-12-31

弟子:师父,很多人对无相寂止中的“没有所缘物”理解不了。

师:对,“所缘物”的“物”就是物质,物质分三个的话就比较复杂,我们现在就不分了。我们现在的概念当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物质,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心也是物质,有形有色的也是物质,我们人也是物质,这三个都是物质,所以我们也可以是所缘物。但是在无相寂止中被所缘的“相”,也可以说被所缘的“境”没有了,“境”和“相”是不是一个意思?

弟子:就是所观的“相”没有了。

师:所观的“相”或者所观的“境”没有了,这叫无相寂止。如果所观的有一个东西在,就是有相寂止。

弟子:这个所观的“相”不一定是实实在在、有形有色的东西,其实也包括心和不相应行。

师:假如说我们观呼吸,呼吸也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呀,但呼吸也是一个相呀。

弟子:对,如果观呼吸的话,其实也属于有相的,因为他还有“呼吸”这个相在。

师:对呀。无相是什么样的呢?无相寂止的注意力集中在哪儿呢?集中在一个状态上。完全没有“相”和“心”,任何东西都没有。有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们的感觉来说,如果比较紧绷的话,这个状态就比较狭隘。如果很放松的话,这个状态是无边无际的,非常非常宽广的感觉。如果是有一个对境的话,这个对境会扩大或者缩小,但无相寂止的时候没有这回事,没有这个感觉,就是这样的。

我们实修的角度来说,安住在这个状态中了,在这个状态中的感觉是什么的呢?感觉比较狭窄,不宽广——如果有这种感觉的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心紧张造成的。这时候我浑身的神经都是紧张的状态,神经紧张的话我的肌肉、经络全部会在紧绷的状态中。这样的话,我安住的感觉就是非常狭隘的,不宽广。然后我就放松、再放松,但又不能过度放松,过度放松的话就会昏沉,慢慢放松到不紧不松的状态时,安住的感觉是非常非常宽广,无法形容的宽广,没有边际的一个感觉。但是这里面完全没有一个所缘,这叫无相寂止。

弟子:您刚刚不是说把物质分为三个吗,没有所缘是指没有色和没有心吗?

师:对,这是暂时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这么理解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说的是寂止,不要分那么复杂。如果从胜观的角度来说,心也是物质,不相应行也是物质,有形有色的也是物质,都是物质。物质的标准是什么?能发挥作用的就是物质。这样的话,心也能发挥作用,不相应行也能发挥作用,有形有色的东西也能发挥作用呀。这么分的时候,就只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了。为什么这么分呢?这样分的话,非物质就是心性,心性不是心,也不是不相应行,也不是有形有色的,每一种分法都有它自己的目的。

弟子:但是有些人觉得“这个状态”也是一个对境、也是一个所缘,这时应该怎么去说服对方呢?

师:假如我的所缘是这个东西,它可以变大或者变小,就这么一个对境。但是,刚才说的这个状态是无边无际的,完全无法形容的宽广,无法描述的宽广,这是经验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说大海是无边无际的,但大海还是有边际的,只是相对来说大海没有边际而已。但有时候这个状态又是特别特别狭隘,假如我非常专注地看着他的时候,你们都在我的眼前,但是我能看得见他,却看不见你们,就是这么个狭隘。如果我们的心高度紧张的时候,我们的神经也是高度紧绷的,然后这些肌肉也全部是高度紧绷的。这样打坐的话,如果我坐一个小时,下座的时候就累得要命。如果我以非常宽广的这种状态坐两三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下座的时候会觉得非常轻松,就跟睡了七八个小时的感觉一样,身心都特别放松。感觉上有这样的不同。我们现在说的对境,有形有色的才叫做对境。

弟子:无相寂止中的所缘指的是有形有色的对境,而不是指心。如果我们安住在心的状态时,其实也是无相寂止。

师:不是。现在我们是想象有个能缘的心,有个所缘的心——这是一个想象而已,完全不是感觉。我们以心观心的时候,就像看到这个手心一般——虽然不是眼睛来看的,但感觉非常非常明了,非常非常分明的这么一个能被感觉得到,然后在这个上面注意力集中。我们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以心观心,如果没有修到一定程度就以心观心的话,这是一个造作的以心观心。

我们藏语里“寂止”叫什么呢?叫“息内”,“”是妄念、杂念平息的意思,“”是稳固安住的意思。胜观叫什么呢?叫“拉通”。“通”就是“看到的意思,“拉”就是非常明显地,非常明了地看到,看到得非常明显,就这么个意思。不是用眼睛来看,是用心来感觉。

弟子:以心观心的那个“心”,其实是物质组成的那个心。

师:对,但心虽然没有形状、没有颜色,却比有颜色和形状的,更明显。假如说眼睛看到了颜色和形状,但印象不是很深。如果我问你看到了没有?你说看到了。我问你这是什么样的?你说不太清楚”——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看清楚,没有看仔细。但是,如果是所缘的心看到了,也可以说感觉到了,这个印象那是非常非常的深刻,非常非常的明显。这要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感觉得到。这叫什么呢?禅宗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说这个水是摄氏100度的,摄氏100度的水很烫”,你们心里也会感觉“100度的水是很烫的”,但是到底有多烫,没有一个标准。如果这时候你喝一下,立马就知道有多烫——可以非常非常标准地描述出100度的水有多烫,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如果没有体验的话,再怎么说100度的水有多烫,你完全感觉不到100度的水到底有多烫。现在科技发达了,发现海底火山爆发处水温有摄氏200多度,但这里面有鱼生存。如果我跟这里的鱼沟通,我说“200度的水是很烫很烫的”,但鱼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它肯定会说“不烫,我亲身体会过,我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怎么会烫呢?200度一点都不烫”

假如很远很远的地方,火燃得很旺很旺,但是我们完全感觉不到这个温度,只是眼睛看到了有颜色、有形状的火很旺而已,会这么说吧?但是我们越来越接近火的时候,完全接近不了,仿佛接近了会被火烧死的,有这么一个感觉。但是佛经上说,有一种生存在火里面的老鼠,它吃的就是火。假如我们跟生活在火里的老鼠沟通,老鼠说这个火是绝对不烫的,我们说火是绝对烫的——这样说不清呀。这种事情很多。

我上次应该也说过,湖南有一个老太太,应该是七十多岁,她在至今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天只吃黄糖含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吃。但这三十年她一样活得好好的。如果跟她说不好好吃饭吃菜身体会受不了,她是不会承认的。因为她这三十年没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吃饭却没有出问题,活的好好的,而且比同龄人的力气还大。我们不用说三十年,三天不好好吃饭就奄奄一息了,就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说太阳的光是明亮的,太阳光出来的时候我们什么都看得见。如果猫头鹰跟我们辩论的话,猫头鹰绝对不会承认,太阳出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它会这么说,这就是业力不同造成的。一没有太阳光,二没有月亮光的情况下,猫头鹰在很远的地方能够看见河里面的一根毛。我们完全想象不到。这样的情况下,不用说一根毛,一头大象在水里面我们都看不见,这就是业力。

弟子:师父,修胜观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能够清晰明了地觉照到念头,然后保持敏锐的觉知,这时候算是以心观心。但是如果是起了妄念,这个时候就不算以心观心了,是不是?

师:不,初步以心观心的时候,如果产生妄念完全不是以心观心的状态了。但是深入胜观的时候,不管是多大的念头,还是有很多妄念,都影响不了禅修。这时候相当于一边在妄念纷飞,一边在安住,两个能同时感觉得到,这么个经验也会有。我能觉知到妄念纷飞,或者觉察到妄念的时候,如果安住非常非常稳定的话,完全影响不了禅修。

有些高僧大德是这样讲的,假如我手一直在虚空中这样来回摇摆,这时如果你看我手的话,那你的心就完全没办法静下来,会一直跟着我的手摇摆。如果你不关注我的手,继续关注这个虚空的话,你的心不会摇来摇去的,你的心还是在稳定的状态。

 弟子:师父,状态是所缘吗?

师:怎么说呢,如果状态是所缘的话,那安住在状态中就是有所缘了,但是这个状态不叫所缘。我们现在从寂止的角度来说,所缘可以是一支笔,或者是任何有颜色、有形状的东西。颜色和形状是我眼睛看到的,如果我抓住颜色和形状来修的话,就是在修眼识了。如果我不关注颜色,也不关注形状,这样来安住的话,慢慢慢慢我就能感觉到是我的注意力,也可以说是我的心安住在上面,眼睛是似看非看。很多人说看久了眼睛受不了、眼睛酸痛,这就是他太关注颜色、形状这些,眼睛太紧张了,眼睛这样盯着看的话会酸痛。
弟子:它属于所,但是我们不叫它所缘,因为我们没有去关注它。

师:对,如果关注这个状态的话有个缺点——狭隘也说不上,宽广也说不上,就是固定了,这种情况下的感觉就动不了了。如果不把它当成一个所缘的话,我的心非常放松的时候,神经也会放松,所以感觉是非常非常的宽广;我紧张的时候感觉则是非常非常的狭窄——这就是亲身的感受。

弟子:就是说无相寂止有能所,但是我们不去关注这个所,那么不管是动也好、静也好,都是无相寂止。
师:如果是有相寂止,我们观察一下会发现,它是非常狭隘、它是固定的。假如我的桌子上有这么多的东西,我的注意力就专注在桃子上面,桃子以外的东西完全感觉不到——我专注的就是桃子,这时的感觉是非常狭隘的。如果我关注这个桃子,又关注这个橙子——这时候就散乱了。但是刚才说的这个状态中安住的时候,如果我注意力特别集中,精神非常紧张的话,感觉也是非常狭隘;但是如果我慢慢放松下来后,会感觉特别的宽广,这时候注意力也特别集中,特别稳定,这个是没有变的。这两个的区别就在于:放松的时候,一个是会散乱,一个是特别宽广;紧张的时候都是狭隘的感觉。
很多教派和上师完全不讲有相寂止,直接就修无相寂止。我们为什么讲有相寂止,先修有相寂止呢?这是一个方便,如果直接修无相寂止,我感觉不到的时候就会着急、会追求。
弟子:刚刚上师分析的那个相,如果是有相的话,肯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所缘作为对境;无相的时候,没有一个有相的物质作为对境,所以就不能说它是所缘。根据刚才师父讲的,我的理解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东西才能叫所缘,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有所缘的对境,也不能说他有所缘。但这时候也是有能和所,因为没有能所的话不就合一了吗。
师:没有合一。我们说心静下来了,什么叫静下来了呢?我们也要分析,没有明显的能所对立,也没有明显的能所合一,这叫心静下来了。如果这个状态也是一个对境,这么说的话,以心观心也是一个有相寂止了,因为什么呢?心也是能发挥作用的物质,我专注在人的身体上,身体是色,但人是不相应行。然后,心也不是不相应行,也不是色,是另外一个东西,但不管专注在哪个上面都是有相寂止了,这样的话就没有无相寂止了。这样的话,永远都没有无相寂止,永远修的都是有相寂止了。这样的话,不管是修寂止也好,还是修胜观也好,都是有相寂止了。再分析的时候,胜观也是分有相胜观和无相胜观,也会有。
弟子:但是这个有相和无相,跟我们刚才说的那个不一样吧?
师:不一样,但还是有相似之处。这个所缘也是有颜色、有形状的,但是这个颜色和形状不是我用眼睛来看的、不是观想的。睁开眼睛也能看得见,闭着眼睛也能看得见,遮住眼睛也能看的见,大圆满的角度来说,这个是明相(明体)的觉受;我们觉囊派时轮金刚的角度来说,这个叫空色。为什么叫空色呢?完全是看不见、摸不着,这个看不见是眼睛看不见,摸不着是手摸不着的。但是又能显现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看到这些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跟肉眼一点关系都没有,眼睛瞎的人也能看的见。这时候我们正常人的眼睛,不管用什么东西来遮都遮不住,还是能看得见,闭着眼睛也能看得见,这么一个叫空色
大圆满顿超有很多这样的修法,时轮金刚的六支瑜伽和大圆满顿超非常相似,大同小异而已,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大圆满相对来说是开放的,但是觉囊派的六支瑜伽,目前为止除了出家人以外不传。说是有根器的人传,没有根器的人不传——说是这么说,但哪一个算是有根器的呢?按道理来说,对这个法能理解的,有很大信心的,相对来说这就是有根器的——但它不是这么来判定的。它的标准就是:出家人传,除了出家人以外都不传;出家人里面的尼姑,六支瑜伽前面的三个到四个会传,后面的两个到三个是得不到的,不会传;如果是出家人里面的比丘,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传,但是能修到什么样的程度,要靠你自己。修的时候管得也很严,睡懒觉这些完全是没有机会的,会有人管着你。但是能管得住这个身体——坐姿对不对、不让说话呀,但是心管不了呀,心要自己管,谁都管不了你的心。
弟子:等于是无相寂止不提能缘和所缘,就是说它是一个状态。
师:不是。跟心静不静当然有关系,但是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哪儿,注意力是集中在一个状态中,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的这么一个状态中。
弟子:不强调这个所缘,也不强调这个状态一定是静或者动,而是说你不去分别。
师:可以说有相寂止的时候,安住在有色有形的这么一个对境上。无相寂止的时候,安住在无色无形的这么一个状态中。
弟子:观呼吸的时候也是有相寂止,但这个对境也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啊。
师:但它是很明确的一个东西呀,不会说“呼吸无边无际了、宽广了、狭窄了”,没有这种说法吧?
弟子:师父,有一个师兄说“修无相寂止也有帮助生起胜观的作用”,这句话对吗?
师:帮助生起胜观?胜观不是生起的呀。
弟子:他说修无相寂止,第一是为了帮助生起胜观,第二是为了巩固胜观,第三是为了清晰明了胜观。
师:清晰明了胜观,这个是对的。但胜观本来就有,本来没有的东西完全没办法生起呀。胜观本来就有,只是被很多散乱的东西给遮盖了、覆盖了。寂止的意义在于让心不散乱、又能集中,这样本有的东西自然会显现。心本来就在那里,但是我看不到呀,感觉不到呀,为什么呢?就是被散乱覆盖了,散乱把它收摄了,散乱没有了就能看清楚了。蓝天本来就在那里,但是被乌云给遮住了,我把乌云消除了,蓝天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不是本来没有蓝天,乌云解散之后蓝天才有的,不是这样的。清晰明了的心本来在那里,但是它被覆盖了,清晰不了。
我们就这样说吧,非常浑浊的水,我们看的时候,只能看见、感觉到浑浊,非常清澈的部分我们感觉不到、看不到,但它还是在那里。如果清澈不在那里的话,再怎么弄来弄去,它也不可能变清澈。心也是一样的,心本来就是清晰明了的,但是散乱把它给覆盖了,现在用寂止把散乱解散,然后本有的东西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这么个情况。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