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索
提交
取消
智慧光
>
>
>
要思维与无思维结合而修

止观禅修

要思维与无思维结合而修

发布时间:2020-03-12

      01:不要追求无思维修的禅悦,要与思维修相结合

弟子:师父,我理解禅修主要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处于能所的阶段,这个阶段我经历过了,就是能观照的心看着目标生灭的变化。第二个阶段应该是能所双亡的阶段,我不知道我的体会是不是能所双亡的状态,想师父给我开示一下。

有一次,头一个小时坐得非常舒服的时候,我可以把目标放弃掉,完全安住在非常舒服的感觉里面。但这个状态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很可能带来昏沉,马上就会沉睡下去了,这是一个状态。

还有一次,我腿痛的时候,我观察那个痛,感觉能观察的那个目标就是我的心,这时腿的痛逐渐逐渐开始淡化。最后,我完全沉浸在痛中,当时也不觉得这个痛是很难受的,反正就是沉浸在里面。沉浸在里面以后,随着这个苦受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只要我的心一动,我能够觉知到。当我有难受的心,有抗拒的心生起时,这个很舒服的感觉就没有了。

前面这个阶段,可能就是上师昨天说的,没有时间的概念,也不是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是觉得时间很短。如果心和这个目标抗拒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时间很长。感觉上不是很稳定,它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这个是不是能所双亡的一个状态?

师:不是,但是挺好的。当你慢慢慢慢感觉很舒服时,这时候你一定要管好你的心,不要随着这个舒服走。你刚才说安住在舒服上时,安住的目标已经丢失了,当你安住在舒服上的时候,这叫禅悦。

弟子:我是安住在一个宁静的状态中,特别是头一个小时,坐着的时候很宁静。宁静的时候我就可以把目标给放弃掉,体验这个宁静,安住在宁静里面,好像人被锁住了似的。

师:我跟你说,这个宁静是很舒服的,一切都静下来了,明显的追求和排斥都没有了,这么一个平静的状态是很舒适的。原来心老是在追求和排斥之中,是很累的。现在追求和排斥没有了,心变宁静了、平静了,这个状态是很舒服的。这时候安住在舒服的感觉中也没关系,但是我心里不要追求、喜欢这个舒服,这是一定要注意的。不然的话,不知不觉内心深处就会喜欢这个快乐、舒服。这个叫什么呢?这叫禅悦。如果开始追求愉悦的话,就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又变成另外一个对立了,这样永远都解脱不了。

外道也禅修,但外道为什么成不了佛呢?为什么解脱不了呢?因为外道就是为了禅悦而修的,为了神通而修的。外道的神通会成功,禅悦也会成功,坐得非常舒服,坐多久都愿意。但他还是在追求另外一个,这样还是对立的,能所不会双亡的,所以还是解脱不了。然后,慢慢慢慢会执着这个宁静、愉悦,只是执着的对境变了,但还是执着。

弟子:我的状态还是有能所,还是保持着能所,我只是在观察这个宁静,对吗?

师:对。你有时候坐着,然后思维一下:这个能缘,也可以说这个心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它是从哪个地方生起来的?怎么个生起的?如果生起了,肯定有个住的地方,现在它住在哪儿?怎么住的?总有一天它要消失,消失在哪里?然后怎么消失的?你这样分析之后,完全找不到它的生起处、住处、去处,什么都找不到,就空了、没有了,没了不是空了吗?然后就在这个状态中安住。

安住一会儿,然后又想:“心如果是有生起的话,它是自生的?还是他生的?还是自他共同而生?还是无因而生?”除了这四个以外没有办法生。这样的话,心是不是自生的呢?先分析这个。如果是自生的话,需要先有自己才能生,自己没有的话没办法生呀。如果自己已经有了,还需不需要生自己呢?自己已经有了,不用生了;而且自己生出来的也不可能是自己啊。所以逻辑上推理的时候,自生完全没办法成立。

这样的话,是不是他生呢?我们没有通过思维的话,会认为是他生的。我们分析一下,他是怎么来的?他是依靠自而来的,他和自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不会有他,没有他不会有自。这样的话,说明自己也已经有了,没有自也不可能有他呀,自已经有了还需要他来生吗?所以他生也不成立。

这样的话,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自他共同而生就更加不成立。因为自生有那么多缺点,他生有那么多缺点,加起来缺点就更多了,所以自他共生也不可能成立。

这样的话,是不是无因生呢?完全没有因没有缘而生的,这叫无因而生。我们想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不管什么东西,都是有因有缘而生的。所以,无因生也没办法成立。

这样的话,心从来没有生起过,但是我们认为心有生有灭,这只是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概念而已。我们怎么找都找不到了,完全空了,就在这个空的状态中安住。

如果你安住的对境是呼吸,就思维这个呼吸到底是从哪里生的,呼吸应该是有个生处。

弟子:业力吗?

师:业是呼吸吗?

弟子:业显现出来这个目标。

师:这也是不可能的。假如说人死了,中阴身的时候跟业力还没有分开,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跟随着。这个时候需要呼吸吗?中阴身的时候是没有呼吸的,是不是?不是业力而生的。而且训练很好的人,可以很长时间不呼吸,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弟子:他不呼吸也是业吗?呼吸也是业吗?

师:不。

弟子:所有的目标实际上是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业的一种显现。

师:什么业?这个业是怎么来的?你就找这个业到底有没有生?有没有住?有没有来?你就这样找的时候,业也没有呀,这么一个单一独立、强大的业哪里会有呢?

弟子:业是生灭法,它是习气嘛。

师:习气也没有,因缘和合的角度来说有习气,有因有缘。但是我们现在不是从因缘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是在分析有没有单一独立的业,单一独立的习气也没有。有的话你就找一找,习气是哪里生起的?哪里住的?哪里消失的?完全找不到呀、没有呀,没有一个具体的习气是从某个地方生起的呀。

弟子:它实际上是一个观念吗?实际上所有的目标都是观念出来的,是你自己的一个观念。

师:这样的话,成佛也是一个观念,没有意义了;解脱也是一个观念,没有意义了;堕地狱也是一个观念,业没有什么可怕了;死也是一个观念,没什么可怕的;生也没什么高兴的,就是一个观念呗。

你不要这么欺骗自己,你不要随便就这么相信,你要仔细去分析,到底有没有。假如这里有一辆车,你认为这辆车是存在的,从因缘的角度来说,车确实是存在的,你可以开它去任何地方。但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名车,你把它所有的零件全部拆散,拆散后就一大堆的零件而已,刚才的车去哪儿呢?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了,车没有了,只有一大堆的零件而已。但刚才我们不会说这是一大堆的零件,我们会认为这里刚才是一辆车呀。如果把一大堆的零件再拆散的话,可以说是一大堆的垃圾,除了一大堆的垃圾以外没有别的。然后我们再拆散的时候,除了一大堆的灰尘以外,没有零件了,也没有垃圾了。一直分下去的时候,完全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话车在哪里呢?

这么分析的时候,得到的是真实的,这是一个真理,不是一个观念。我们说这辆车是一辆名车,这栋房子是别墅,这就是观念。但真的有没有别墅,我们这么分析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别墅存在。这不是观念,这就是真理,真理和观念不要搞错,否则你永远都解脱不了,永远都消除不了执着。

执着是怎么来的?不管执着什么,执着的根源就是“实存”。你认为这是实有的、存在的,才会执着。如果你知道一切都不是实有、不是实存,你生起这个概念的时候,你没办法执着。执着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永远解脱不了,永远会在这个轮回里不停地流转。有了执着,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还会一直在轮回里不停地流转,永远都没办法解脱。好比你们把我用绳子绑起来,绑得紧紧的,我想动也动不了,这就是执着。

任何事情都不是实存的。比如说这件衣服,它是从哪儿来的?它的因是什么?它的缘是什么?把它拆开,只有一大堆的线;把一大堆的线又继续分的话,就是一大堆的羊毛或者什么;再分开下去的话,就是一大堆的灰尘。这块布哪儿去了?线哪儿去了?羊毛哪儿去了?这说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衣服、布、羊毛的存在,一切都没有了,在没有的状态中安住。这样的话,分析的时候是思维修,安住的时候是无思维。

我分析的话,你也付出了很多,这样也挺好的,你就继续这样打坐。但你应该从来没有这样分析过,一直是以安住修为主。本来觉囊派、宁玛派、噶举派是特别特别注重无思维修,而格鲁派、萨迦派则是特别特别注重思维修,任何东西都分析得特别特别细。但是,光思维修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光无思维修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把思维和无思维这两个结合起来修。刚开始思维修的时候无思维修修不了,无思维修的时候思维修修不了,所以先这么轮着修。慢慢慢慢熟能生巧,完全可以同时思维,同时安住。我们现在可能想象不出来,我的心怎么可能一边动一边定呢?但熟练以后完全是可以的。

 

02:如何思维修“无眼耳鼻舌身意”

弟子:我没打坐之前读《心经》和现在打坐以后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师:《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观音菩萨说鼻子没有,你相信观音菩萨吗?

弟子:现在通过打坐禅修,我对《心经》的理解好像是不一样了。我觉得《心经》前半部分讲的是二转法轮的东西——因缘、自性空的东西。后来因为我接触了觉囊派的修法,觉得它后面讲的是自性光明的部分。然后,我还觉得“般若波罗蜜多”这几个字实际上说的就是如来藏。

师:如来藏也说了,《心经》里面的“不增不减”说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永远都不会增,永远都不会减,它永恒不变。但《心经》主要不是讲如来藏的,如来藏是次要而讲的,因为什么呢?本来明空是不二的,但是二转法轮的时候,佛陀是以空为主来讲的,不是以明为主来讲的。第三转法轮的时候是以明为主来讲的,这时候不是以空为主了。你现在理解《心经》要从空性的角度来理解。

弟子:现在对这个理解过后,感觉用在修行上被卡住了,就是经读了以后不知道该怎样把它用在实修上。

师:对啊,刚才我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你完全是一个习惯性,我问什么你一定要躲开。我刚才问“你有没有鼻子?”,但你非要躲开这个问题,说别的,这完全是一种习惯。

弟子:鼻子是有,但是……

师:没有“但是”,你相信自己,还是相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说“没有”,你说“有”,你相信哪一个?

弟子:如果我回答有没有就已经落入概念中了。

师:现在我就问你,“你相信观音菩萨还是相信你自己?”

弟子:我相信我自己。

师:好,你认为“有鼻子”,那你没必要读《心经》了,因为观音菩萨说“没有鼻子”。观音菩萨为什么说没有鼻子呢?他不可能是胡说八道吧,他是哪个角度而说的呢?如果你不相信观音菩萨,你相信的是自己,那你为什么要读观音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呢?观音菩萨不可能什么理由都没有,就说没有鼻子,他不可能这么说。但具体是什么角度而说的,我们分析。如果我无缘无故地就相信观音菩萨,盲目地认为观音菩萨说的是对的,这也是一种迷信。

弟子:那我还是应该保持觉知的状态,后面水到渠成时自己就会理解了。

师:不是,不可能。有些人说“读经的时候不用管它是什么意思,你读就可以了,慢慢完全会读懂”,这就是骗人的。这样的话,我们不用说完全解脱,就算我们学什么世间知识,这么学可不可以呢?假如说考大学,是不是自己在家里这么读就什么都能明白呢,然后考试的时候直接参加考试就可以呢?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弟子:这样说可以吗?我的心一直保持在觉知的状态,对当下有一个如实的观照,我不管其它的东西。

师:这样是对的,我也说了,你确实也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现在讲的是如何思维,你为什么老是躲开呢?

弟子:我就不想那么多了,我就在当下如实地观照,当下就是一个定嘛,我的理解。

师: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要读《心经》呢?你什么都不想,天天就这么打坐的话,还是有可能会偏,现在你已经在追求禅悦当中了。这样的话,你永远都修不了胜观,永远都是在寂止的状态,心会越来越宁静,越来越稳定,觉知也越来越会明锐,但又能怎么样呢?还是解脱不了啊。

弟子:没有用的。

师:不能说没有用,当然是有用,但是智慧永远都不会示现出来。刚才说的“鼻子到底有没有”,你把这个研究一下,对你会非常有帮助。观音菩萨为什么说没有,你为什么承认有,你们两个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你能不能思维一下。

弟子:从缘起的角度是有的,鼻子的作用是有的,但是当下应该是一个空的东西。

师:这完全是简单的应付一下,你要仔仔细细地找这个鼻子。我没有说“鼻子的作用”,我问的是“有没有鼻子”,我没有问“鼻子的作用有没有”,你要抓住重点。有没有鼻子?观音菩萨是哪个角度来说的,你现在不要相信观音菩萨,也不要相信你自己,你就分析这个鼻子。现在你所相信的就是这个鼻子摸得到、看得见,会这么认为吧?那鼻子的皮肤是不是鼻子呀?

弟子:不是。

师:鼻子的皮肤是鼻子的皮肤而已,不是鼻子。好,那鼻子的肉是不是鼻子啊?

弟子:不是。

师:对,这是鼻子的肉而已,也不是鼻子。那鼻子的血是不是鼻子呢?

弟子:不是。

师:对,这是鼻子的血而已,也不是鼻子。那鼻子的骨头是不是鼻子呀?

弟子:不是。

师:它是鼻子的骨头而已,也不是鼻子。那鼻子的神经是不是鼻子呢?不是,它是鼻子的神经而已。我们就这样把鼻子一点点剥开,全部剥开之后,除了这些以外没有一个单一独立的鼻子呀。

弟子:没有。

师:对,观音菩萨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这些和合的东西叫现相,我们把现相当做实相来看。什么叫实相?什么叫现相?实相就是单一独立,不用依靠任何东西就能存在的,这叫单一独立,这叫实相。鼻子需要依靠这个皮肤、肉啊、神经啊、血啊等等,这么和合而来的一个东西叫鼻子,它完全不是单一独立的。单一独立、实相的这么一个鼻子是没有的。

观音菩萨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说的。很多很多因缘和合在一起而存在的,这叫现相。现相的角度来说,观音菩萨也会承认“有鼻子”。但是我们没有分现相和实相,我们是把现相当做实相来看的。实相是实存的,现相完全不是实存的,我们把不实存的东西当做实存来看待,所以就会执着。

弟子:还是要透过现相看本质。

师:对呀,你要这样分析。我们说“无明”,观音菩萨说“无无明”,没有无明,没有无明的话,无明也不用减了。

弟子:透过现相看本质的话,实修中怎么来用呢?

师:如果这样来分析的话,你的执着会越来越减轻,你会处于越来越放松的状态,越来越宽广的状态,最后执着就彻底消失了。这样的话,你想去哪儿,没有人绑得住你,这不是自由了吗?你解脱也自由了,不解脱也自由了。现在你被执着给绑定了,所以你没有自由,你不想轮回也在轮回,你想轮回也在轮回。这样分析叫思维修。

弟子:实际上,这个步骤我在禅修的时候是有体验的,比如说我观察这个痛,痛是在变化的,很细微的变化,有跳动的、有拉伸的、有弱的、有强的、有流动的,也看得出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师:对,我刚才说了,你光思维修也是单一的,成功不了;你光无思维修也是单一的,也成功不了。

弟子:师父,无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

师:无思维就是心完全不动,在不动的状态中安住,没有任何思维,善的思维也没有,恶的思维也没有。六祖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心不会做任何思维。

弟子:我刚开始坐禅的时候就是看着这个目标,我作为第三者,只是看着这个目标,清晰地看着这个目标,并不去搅动它,这就是无思维?

师:对,你无思维修得也挺好,如果你能把思维修加进来会更好。把思维修加进来的时候,思维有可能会影响原来宁静的状态。如果影响宁静的状态了,你就停止思维修,继续无思维修,不要思维修了。如果什么时候又恢复宁静的状态了,你又可以思维修了;一旦又会影响了就再停止思维修,继续无思维修;无思维修又恢复稳固了,就可以又开始思维修。这样慢慢慢慢地,思维和无思维就不会互相影响了,而且还会互相有帮助。这时候就是思维和无思维完全合一了,这也是能所双亡的一种表现。

 

03:出离心、菩提心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智慧

弟子:我现在肯定还没体验到能所双亡。

师:对,虽然你的修行我不了解,但是以你现在各方面的状态来看的话,你也是付出了很多。如果你能思维和无思维结合而修的话,结果应该会更好,进步会很大的。

从宁玛派大圆满的角度来说,麦彭仁波切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觉囊派的角度来说,麦彭仁波切的他空见也是非常厉害的,这么一个修行人,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说,真的要修大圆满的话,必须要学会龙树菩萨的逻辑推理。觉囊派也是这样,觉囊派的创始人更钦笃布巴的传记你看一看,有没有他的传记啊?

弟子:有,但我还没看,上次在智囊寺坛城开光的时候请了一本他的传记。

师:嗯,你有时间看一看,他不是光打坐,也不是光念经,也不是光思维,各方面结合起来而修。但这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他是佛陀的弟子,汉语里应该叫见喜,藏语里叫勒扎波,他是勒扎波的转世。勒扎波圆寂了之后,佛陀说“一千五百年之后,我的这个弟子在什么地方出生,他父亲叫什么,他母亲叫什么,他本人叫什么”,全部授记得一清二楚,他会把我的教法弘扬广大,他是这么一个人。

当时整个藏地只有两个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一个是更钦笃布巴,一个是沃多仁波切。他们圆寂已接近一千多年了,我们藏地到现在还有这么个说法,“天上有日月,地上有沃笃”。现在各大教派很多人都学《佛子行》,《佛子行》就是他们两个的弟子无著写的,但这个无著不是印度的无著,是藏地的无著。无著是更钦笃布巴和沃多仁波切两个人的弟子,他主要修的不是他空,也不是自空,是菩提心。他世俗菩提心修完了,修胜义菩提心的时候,已经接近为他空了,就这么一个人。

这些成就者们是怎么修行的呢?他们是怎么修出来的呢?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是胜乐金刚的化身,但他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他小时候学习很容易犯困,他就骑在空中的一个木头上学习,这个木头挂得也不是很高,掉下去的话是不会摔死,但是会摔伤,所以他完全不敢打瞌睡,他是这么学习的。

我们也需要学习,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呢?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无明。念咒能不能消除无明?消除不了。念佛能不能消除无明?完全消除不了。磕头能不能消除无明?完全消除不了。怎么才能消除无明呢?要用智慧来消除。无明和智慧就如黑暗和明亮一般的对立,明亮示现的时候黑暗自然会消失。智慧就是思维修和无思维修结合而示现出来的,智慧示现的时候,无明自然就会消失。假如说我们把灯的开关一开,从细节来说,准备开灯的时候,黑暗就准备消失了。然后开灯的刹那,黑暗就消失了,是不是?我们的智慧和无明也是这样的,我们修着修着,准备开智慧的时候,无明就准备消失了。然后智慧一开,开的刹那无明就会消失。

出离心、菩提心、爱心这些都很重要,但不是最根本重要的,最根本重要的还是智慧。我相信你在实修方面已经很认真了,不认真的话也做不到这个程度。但你要再加上思维修,就像我刚才说的,思维修和无思维修结合。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互相有影响,慢慢慢慢不但不会有影响,反而会互相有帮助。最后完全合二为一了,这时候就完全成功了。

 

04:如何就“腿痛”作思维修

弟子:师父,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经过“腿痛”这一关?因为我坐了那么久,这个痛始终还是没有解决掉。

师:你要分析“这个痛在哪儿?有没有一个痛?”。我们现相的角度来说有,但实相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单一独立、实存的痛”。你要相信我说的方法,你打坐的时候分析一下,立马你这个痛会减轻。如果你思维不强烈的话,疼痛不会一下子就减轻;如果你思维比较尖锐的话,思维的过程中这个痛就会减轻。这说明痛完全不是真实存在的,不会有真实存在的这么一个痛,这只是我们的概念而已。

弟子:这个我也清楚,我也能感受到那个痛是变化的,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随着坐得越来越久,比如坐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开始爆痛了。一旦痛的时候,我马上能觉知到那种烦躁的心理,然后就开始排斥了、愤怒了或者什么的。这样的情绪生起来以后,我就把这个痛放一边去了,然后主要是关注这个愤怒、排斥或者嗔恨心,我看到它在变化。

师:有时候这样分析一下,痛会减轻,然后在这个减轻的状态中安住。有时候分析得特别尖锐的话,就没有一个痛了,就在没有痛的状态中安住。慢慢慢慢你的情绪、愤怒、排斥又起来了,那就继续分析,到底有没有一个“排斥”真实存在?排斥是从哪儿生起来的?它住在哪?消失在哪?你就这样分析,最后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排斥”存在。如果愤怒生起了,就分析愤怒是从哪儿生起?它住在哪儿?从哪儿消失的?这样分析之后愤怒没有了,就在没有的状态中安住,最后一切都空了。

弟子:感恩上师,实际上就是分析它的生起、它的住、它的灭,我就找它的根在什么地方。真正找的话,实际上都是没有的。

师:对,这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你也知道这些都没有了。然后你无思维修的时候,它也是随着你的修行而变化。假如说你刚刚开始修的时候,这个痛啊、排斥啊、愤怒啊,感觉是特别特别真实的。慢慢慢慢坐着坐着,这个痛啊、排斥啊、愤怒啊就变得不那么真实了。为什么它有变化呢?因为你的修行有变化了,所以它就变化了。这说明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我误认为它是存在的,不过是我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05:思维所缘的生、住、灭

弟子:师父,我理解实修和以前看书还是有距离的,思维出来的和做出来的是不一样的。

师:当然有距离,你不需要太多的思维,也不用太多的看书。你现在实修的时候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你就这么分析一下,分析之后就还是以安住为主。如果又出现什么状况的时候,你就又分析一下,分析之后又以安住为主。

弟子:分析的时候,就是分析它的生、住、灭这三个东西?

师:对。真的有没有一个生?它的生处、它的住处和去处在哪?很多人都很怕死,死是真实存在的吗?死是单一独立的吗?我们非常怕死,却非常喜欢生,如果没有生能有死吗?没有生不可能有死呀。真正来说,这个生的开始,就是在拼命向死的方向跑,总有一天会到达死的终点。死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意味着准备要生了,没有死还会有生吗?这是生命的一个循环而已。

我们认为是“我”死了,但“我”是不会死的,如果“我”死了就不用学佛了,我就吃喝玩乐呗,我死了就一无所有了。“我”不是死了吗?实际上死的不是“我”,死的是这个“身体”而已。这个“身体”不是“我”呀,“我”还继续在中阴,继续在下一世。我们不过都是在欺骗自己而已,我们说“妈妈生了我,才有我;没有生之前,没有我”。如果没有“我”,妈妈怎么会生出来“你”呢?上一世的不是“你”吗?上一世死了,在中阴身的时候,“你”投胎到你妈妈肚子里,这不是“你”吗?你妈妈生出来也是“你”。

弟子:我们禅修时观察那个痛,实际上是当下连续形成的一个东西,我感觉是当下的一个东西连续地存在。

师:对。

弟子:所以心和目标是同时出现的,如果没有这个目标出现,你的心肯定不会判断,对不对呀?

师:佛法分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个,有部和经部是小乘。小乘的观点来讲,心是怎么来的呢?先有个所缘生起,心才会生起;没有所缘生起,心不会生起,小乘认为心是所缘引起而生的。但中观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我问你,是父亲先存在,还是儿子先存在呢?

弟子:这个也是当下来说的,要先把当下定义了。如果当下这个是父亲,当下那个就是儿子了。

师:当下是父亲先存在,还是儿子先存在的?

弟子:当下的话,应该是父亲先存在。

师:好,如果是父亲先存在,儿子还没有生起的时候,他是谁的父亲呢?父亲先存在是不成立的。这样的话,是不是儿子先存在的呢?

弟子:儿子先存在也违反规律啊。

师:对呀,没有父亲的时候,儿子是谁的儿子呀?这样的话,是不是同时生起的?

弟子:也不是同时生起的。

师:因为什么呢?

弟子:同时生起的话,概念就变了,那还存在什么儿子和父亲呢?

师:对,我们的概念中认为儿子是父亲的果,父亲是儿子的因,因果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我们不是光讲因果,因果是第一转法轮讲的,我们现在讲的是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的角度来说,如果父子同时出现的话,就跟牛和马一样没有关联了。因果的角度来说,如果因和果是同时生起,为什么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呢?有同时存在的因果吗?

弟子:没有。

师:对呀,因果是先有因后有果,同时生起的话,它们两个跟因果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话,也不是前后存在,也不是同时存在,那父子是怎么来的呢?本来就没有一个父子,父子是我们心里的一个概念。假如说,你儿子的角度来说你是父亲,你孙子的角度来说你是爷爷,你父亲的角度来说你是儿子,你爷爷的角度来说你是孙子,你老婆的角度来说你是老公,你一个人怎么可能变成那么多人呢?你儿子的角度来说,他心里有个概念——这是我的父亲,这是一个概念而已。你孙子的角度来说,这是我的爷爷——他心里有个爷爷的概念。这叫人云亦云,祖祖辈辈都这么叫了,我们没有通过脑子分析,直接就这么承认了。

弟子: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个概念呢?

师:就是祖祖辈辈这么传下来的,我们应该是问一下这个祖先,他是怎么想的。实际上,这些是不成立的呀,是不是?我刚刚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呀?

弟子:刚刚不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说的吗?

师:对,因也不是永远的因,果也不是永远的果。因的角度来说,它是果;果的角度来说,它是因。没有一个真实的因,真实的因——意思是它永远是因,不可能变成果。没有一个真实的因存在,我们认为因就是因,果就是果。讲因果的时候,我们说因果是不虚的,因果完全是不会错乱的,因果确实是不会错乱的,但它是因缘变化的一个规律而已,它不是实有存在的。

 

06:你是不是佛?

弟子:实有的只有如来藏,清净自性。

师:对,清净是怎么来的?是依靠不清净而来的。所以最好不要说“清净”,说“自性”就可以了。

弟子:这个东西必须要通过现相才看得见,因为它是一体两个面的,如果不通过现相是没办法体验这个自性的。

师:对。

弟子:那禅修中运用离戏的话,我该怎么做?

师:你现在是不是佛?——我就这么问吧。

弟子:看从哪个方面来说。

师:你就直接回答我“你现在是不是佛”。如果你说“是”,从是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你说“不是”,从不是的角度来分析。

弟子:如果说是佛的话,我跟上师的自性是一样的。

师:我刚才问的是“你是不是佛”,但是你一定要狡辩——你说我们两个是一样的。我没有问你“我们两个是不是一样的啊”,我问的是“你是不是佛”,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

弟子:是佛。

师:好,这样的话你学佛干嘛?你已经是佛了,还需要学吗?

弟子:实际上佛也是一个概念。

师:佛是一个概念的话,你还需要成佛吗?成佛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是一个概念而已。

弟子:反正我觉得我说出来就是错的。

师:不是,完全不是,你说得对,你就是佛。很多学显宗的人,我问他“你是不是佛”,他绝对不会承认,他会说“我不是佛,我是未来佛”。未来佛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我现在不是佛,但是我将来会变成为佛,是这么个意思吧?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就好比说这个东西现在不是黄金,但是我把它弄来弄去、捏来捏去,我相信它会变成为黄金。如果是这样的见地,我们永远都成不了佛的。

你就是佛,但你要分析:释迦牟尼佛也是佛,我也是佛,释迦牟尼佛和我有什么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的?释迦牟尼佛是遍知一切的,我不是遍知一切的,这样的话有区别了,因为什么呢?我也是佛,他也是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他是清净的,我是不清净的,因为什么呢?

弟子:因为有我在里面。

师:打个比方来说,我这个杯子里装的是非常干净清澈的水,另一个杯子里装的是非常肮脏混浊有毒的水。我问你,干净的水是不是水呀?肮脏的水是不是水呀?

弟子:是水。

师:对,从是不是水的角度来说,完全没问题,脏的水和干净的水都是水。但一个是干净的水,一个是不干净的水,从干不干净的角度来说,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话,我把干净清澈的水喝了,对我有帮助;如果把肮脏混浊有毒的水喝了,对我有害处,是这样的吧?把肮脏混浊有毒的水用什么机器,用什么样的方法过滤一下,过滤掉了这里面的垃圾和毒素,这个肮脏混浊有毒的水能不能变成为干净清澈的水呢?完全是可以的,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是佛,但是我有烦恼障、所知障、贪嗔痴慢疑,这就好比我是混浊的水一般。然后,我现在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们消除、过滤,这样我将来会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遍知一切,这时候就好比清澈的水一般。释迦牟尼佛的贪嗔痴慢疑已经全部消除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佛的境界,他曾经也是跟我们一样学、一样修,后来他就成功了。成功了之后他的烦恼障、所知障、贪嗔痴慢疑全部消除了,这时候就叫成佛。“成佛”不是有两个字吗?“佛”字的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跟我是一模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但“成”字的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和我有区别,他已经成了,我还没成,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成的。我们要这样分析,成佛就是这样的。

我是佛——第三转法轮会这么说,密宗会这么说,但前面的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不会这么说。第一转法轮讲这个身体是肮脏的,它是由皮肤啊、肉啊、分泌物啊、血啊、脓啊等三十六种不净分构成的,它是非常肮脏不堪的,所以非常排斥。大乘的时候又不排斥这个身体了,大乘的时候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过来,说身体是好的,它是解脱的工具——我们过河的船一般,它是有用处的。一个认为身体是非常不好的,很排斥;一个是认为身体非常好的,完全接纳。密宗不讲这个身体好和不好,密宗认为身体本来就是佛。

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里说“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来就是佛,但后来被很多的概念,很多的观念给遮住了、包住了。我们现在修法的目的就是把它一个一个剥掉,把它一个一个过滤掉,这叫成佛,就这么个情况。

弟子:在实际的禅修当中,上座部或者密宗、大乘主要就是在思维修这块的区别了?

师:对,你下座以思维为主,任何东西都思维一下,上座了以无思维为主,但还是要用思维来辅助一下。我刚才说座下的时候以思维为主,但也不是光思维,你思维、分析到完全没有的时候,就在没有的状态中安住一秒钟也可以,一分钟也可以。一秒钟完全影响不了你的家庭,完全影响不了你的工作,这样还是思维和无思维都有了,修行的进步会更快。

弟子:我思维修找到那个点了以后,哪怕安住一分钟,这个也是最精华的部分。

师:对。现在我们看到什么,觉得是实存的、真实的,慢慢慢慢通过思维的时候,看到是看到了,但知道这些完全不是真实的、实存的,这个时候就不会执着呀。“你执着她,他执着你”——这是怎么来的?她长得漂亮,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概念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漂亮存在。假如说一个人爱她,在这个人的观念中她是很漂亮的。如果另一个人非常恨她,在这个人的概念中,她就是非常的肮脏,非常的不好。这两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冲突的看法呢?这就是概念而造成的,执着而造成的。恨她的对境不是真实存在的,爱她的对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如果认为完全没有就是断见了,认为完全有就是常见了。这么分析的时候,对我们的修行会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弟子:感恩上师。

 

07:《觉知当下》就是讲止观的

师:你说过,你认识莲慧活佛,他是我们寺院的金刚上师,我们两个也是远房亲戚,现在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你刚才说的根定,我们两个也是远房亲戚,他的舅舅我也是叫舅舅的。他的舅舅名义上没有叫金刚上师,但是他的见解和实修是我们整个寺院非常非常高的,很了不起。

弟子:他以前到成都来治关节炎。

师:嗯,他修行的见解啊、戒律啊、见地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上师。

弟子:但是他在的时候,我没有去向他请教,也没有像这样来坐过。

师:沟通的话很难。

弟子:现在觉囊派的很多上师汉语不好,我这次能遇见您也是我的福报,上师的汉语这么好。

师:这也是你不认识而已,有一个叫卓格活佛,他的汉语非常好呀,但是他的性格吧,不爱说话,话很少。

弟子:他基本上是在东北那边。

师:嗯,他主要是在北京,还有就是健阳乐住法王他汉语非常好。

弟子:嗯,那个我也知道,反正汉语好的就是你们几个。

师:我不算什么,我这个身体不好,接近五十岁的时候才接触汉地学习汉语的。刚刚开始是来汉地看病,慢慢慢慢有了弟子。刚开始我是带着翻译过来的,但是我有一点点懂汉语的时候,发现我讲的话通过翻译的时候就变味了。

弟子:上师讲的和写的那些文章,我感觉都是实修上非常直接的东西,不会有什么拐弯抹角。您的开示马上就可以拿来用在实修上,这是上师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智慧光公众号上发布的《觉知当下》,我看了以后,受益良多,这个法本有没有书呀?我希望上师能亲手给我一本。

师:嗯。(上师拿书给弟子)

弟子:实际上,《觉知当下》这四个字就是谈止观的,对一切禅修者来说,这里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东西。我的理解“当下”就是止,“觉知”应该是观吧?

师:对,《觉知当下》是原来有个禅修营讲的,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了。去年我用这个法本来讲了一遍,有这个《觉知当下》的讲义,但是现在还没有出版。去年又讲了一个《大手印大圆满双融》,今年又讲了大圆满。我主要是讲利美的,利美就是不分教派,就这么来讲。

弟子:实际上座部、大乘或者密宗,比如说我们觉囊派,它们的区别只是在观察修上面,实际上四念住的东西都是一个基础。

师:对,但是中观的角度来说,中观有自续派和应成派,应成派有他空和自空,觉囊派是他空。但不是光觉囊派是他空,宁玛派、噶举派也是他空,但是觉囊派是更加突出。自空就是格鲁派,萨迦派也接近为自空。

弟子:那是属于二转法轮哈?

师:对,自空注重二转法轮,但不是说格鲁派讲得不对,宗喀巴大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没有格鲁派的话,真正详细讲二转法轮的基本上没有。如果没有觉囊派的话,非常赤裸裸讲三转法轮的基本上也没有,但他们的观点表面上是有摩擦的。

弟子:但觉囊派讲自性的话,还是必须要通过因缘才能够体验得到。上师在《觉知当下》里面写“一心的两面”,实际上三转法轮就已经是包括在上面了。您所讲的实相应该是三转法轮的,讲的现相是二转的。

师:对。好,时间到了。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

如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请在线留言,
或邮箱与我们联系:zhgwz@qq.com​

Copyright © 2020 智慧光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29381号-1